2024年04月12日 星期五
打通港区自动化的“脉”

    ◎刘世芬

    火车,港口,轮船。煤,电,路,港,航。

    从西北煤炭基地,到黄骅港,浩繁的能源之网,铺展开来。

    唰唰唰……

    巨大的煤炭堆场内,喷水头将水雾均匀有序地洒向一个个煤堆;旁边就是世界最大的筒仓群,高耸入云;桥吊、轨道等机械设备鳞次栉比;翻车机、堆料机、取料机、装船机各自作业,每一款都是巨字号。

    而繁忙的作业现场,却空无一人。

    人在哪里?

    煤炭港口,不就是把火车运来的煤从车厢装船嘛!

    只有走在煤炭港区,才明白,车厢与船舱两个容器之间,翻、堆、取、装的过程,尽是“迷藏”。

    翻车机,煤炭港口最关键的启动“按钮”,许多员工入职的第一个岗位。

    李靖宇是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黄骅港)生产一部经理。从河北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后,他参与了黄骅港的基本建设,翻车机的安装调试,还成为最原始C型翻车机的司机。

    翻车机司机、技术员、卸车队副队长,到今天的生产一部经理,李靖宇在黄骅港工作的23年中,几乎所有工序的自动化,都留下了他智慧的印迹。

    当初与同事一起成为“煤人”,工作环境的恶劣深深刺激着李靖宇:夜班一晚,夏酷暑,冬严寒,他亲眼看到如花似玉的女司机们,工作一个通宵,灰头土脸,往往头晕得难以站立。

    原翻车机女司机宋巧敏最初上岗的时候,正值妙龄,却直入“黑暗”:坐在翻车机车间旁的操作室里,对着屏幕和按钮,白天11小时,夜间13小时。操作室通过电缆沟与翻车机轨道相通,遇到块煤等易起尘的煤种时,每一节车厢翻下去,腾起的煤尘都会突破密闭的门窗侵入操作室,瞬间积聚一层灰,擦拭跟不上覆盖,宋巧敏等司机成为妥妥的“灰人”。

    后三道工序:堆、取、装,也不轻松,单机旁的驾驶楼里,工作单调乏味,极易出错。

    李靖宇暗下决心:自己的专业就是自动化,不能这样闲置!

    2005年,已成为技术员的李靖宇,悄悄瞄上堆料机和翻车机,一个大胆的想法冒出来:实现翻、堆、取、装自动化。

    如今,车行港区,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精致成型的煤垛。只有李靖宇和他的攻关团队心中明白,最初的时候,他们仿佛与煤堆热恋,睡梦中都对着煤堆发力。树形、菱形、梯形,反复测试,最后确定了梯形煤垛,在巨量实验数据中一点点摸索,自己编程、试验,调试软、硬件。“当时最大的难点,是给煤垛三维建模。垛形检测颇费周折,每个垛都有自己的经纬度,数据必须准确,坐标非常关键,差分要精确到厘米级,直到堆出一个梯形标准垛……”李靖宇想起当初的情景,恍如昨日。

    2009年底,3号堆料机率先实现了远程无人作业。

    这一突破的直接结果,就是堆料机和翻车机的司机合二为一,并且司机还离开了堆场和操作间,坐到了窗明几净的集控室。

    李靖宇并没停下探索的脚步。

    当时已成为卸车一部副经理的他,下一个目标是翻、堆、取、装全程自动化。

    公司出资上亿,翻车机从C型到O型,通讯系统从GPS到5G、北斗……2015年8月,一举实现了翻车机和取料机的远程无人操作。

    2017年底,李靖宇调到设备维修保障中心负责科技创新。两年来,翻、堆、取自动化设备稳定运行,仅剩装船的远程操作还未实现。

    私下里,李靖宇一刻也没停止他的钻研。在他提出方案的基础上,项目团队在2018年10月一举实现了装船自动化。

    至此,翻、堆、取、装四个节点的相关程序和人员,都被统一到生产指挥中心大楼,实行“集控”。

    (本文节选自纪实文学《港区“迷藏”》,有删改,标题为编辑添加。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