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超 马莉莎
技术转移人才是提供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的关键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牵线搭桥作用。应从以下三方面发力,完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改革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机制。
加大高端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力度。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对高校、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等不同级别的技术转移人员进行差异化、层次化和针对性培训,探索引入“世界技术转移专业人员联盟”“北美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培训课程,加强中高级技术转移人才培养。
强化技术转移人才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技术转移人员的实务培训和认证标准,包括资格认证、从业条件、定期考核等,不断完善技术转移从业人员的准入机制。
二是组建一支专员队伍。
组建综合的技术转移队伍,包括技术转移专员、知识产权专员、成果评价师,并保障人员职务及职称晋升,提高技术转移人员的积极性。
技术转移专员需具备专业领域产业或研发经验,对技术转移实施管理,参与技术市场活动,引进吸收、输出推广技术,促进技术流通。知识产权专员需拥有专利代理人等专业资质,熟悉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流程。成果评价专员需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成果特点,熟练掌握成果的成熟度、先进度和创新度的评价方法,可出具成果评价报告并对其负法律责任。
三是打造“三诊”模式,开好技术转移转化“良方”。
系统化“问诊”。定期安排技术转移专家在技术转移中心进行技术“问诊”,组织当地企业就存在的技术瓶颈进行现场技术咨询,同时转移机构和专家对企业技术需求进行登记和事后跟踪服务。
精准化“出诊”。高校科技管理部门或技术转移机构可组织专家对有需求企业进行精准化“出诊”,技术转移人员对“出诊”后达成的技术解决方案、对接成果意向进行及时跟踪、反馈,协助企业解决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技术瓶颈等“病灶”。
专业化“会诊”。通过组织优秀技术转移人才组成专家团,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进行专业化“会诊”,筛选出具有较大产业价值的成果,并通过网络定期发布,开展技术资本对接活动,由技术转移人员提供跟踪、对接等服务。
(作者于志超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工程师,马莉莎系天津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