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5日 星期一
重点培育六大集群 抢占未来产业赛道
呼和浩特聚力实现科技“突围”
呼和浩特市科拓生物现代化的益生菌制剂生产工厂。武子暄摄

◎杨卫东  本报记者 张景阳  通讯员 武子暄

    在今年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正式提出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强调“抓紧在科技创新上‘突围’,积极培育新产业新赛道”,并将其写入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在全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呼和浩特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第30位,居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之首位。作为首府,今年呼和浩特按照自治区部署要求,将科技“突围”工程同一般科技工作区分开来,从“起跑即领先”的要求出发,瞄准前沿、打破常规,以“首善之地”的标准,全力拼科技,向新、向高、向上全面突围,在重点培育六大产业集群的同时,积极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

    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 汇聚强大攻坚力量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在呼和浩特成立刚刚两年,就吸纳了100多家成员单位,打造出包括10名院士、100多名高级行业专家和超过5000人在内的全产业链创新队伍,累计启动科研项目140多项。行业顶尖创新力量在这里联合协作,不断向科技创新的最高目标进发。

    “我们将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该中心总经理何剑表示,中心将充分发挥科技枢纽作用,继续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在新技术、新模式等方面取得突破,积极推进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二期项目建设,助力中国乳业实现科技“突围”。

    何剑告诉记者,中心的创新集成高产奶牛性别控制胚胎生产关键技术,促使胚胎牛年单产达14吨、单头利润提高50%,推动我国奶牛良种性能快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蒙草生态环境(集团)的科研大楼里,现代化的高端实验室一间挨着一间,自治区草业技术创新成果大多从这里产出。

    “我们科研团队突破紫花苜蓿的关键技术瓶颈,首次创制抗低残留耐草甘膦紫花苜蓿新品种,为我国草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筹)副总经理苑峰说,中心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汇聚了国内47家草业领域的顶尖科研团队参与建设,目前已研发出6个新品种、6项突破性技术成果。

    今年,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筹)将把争创国字号“创新中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围绕“科技突围”工程,实施“优质苜蓿分子聚合育种技术研发及应用”“苜蓿高通量表型-基因型平台创制”等项目,最终实现苜蓿育种4.0。

    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孔燕对记者表示:“聚焦突围方向,由两院院士、顶级专家组成的团队,今年将领衔实施2项国家重点项目,争取在乳业、动物疫苗、生物育种等优势领域找点位、找团队,从自治区、市级两个层面开展突围,做到起跑就领先。”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助力传统产业升级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2023年,呼和浩特市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培育32家科技领军企业;建设一批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针对该市322户规上工业企业,推动研发活动全覆盖。

    “我们企业成立之初,就得到了郭老师的辅导。他为我们作了科技创新规划以及政策规划,目前我们已经获得多项知识产权,并获得5项政策扶持。不仅如此,郭老师团队还为我们公司培养了一名企业政策管理师。”呼和浩特市汇方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坚民说。

    周坚民口中的郭老师正是国家级创新创业导师、内蒙古领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偌宁。

    作为专注于“政策咨询+科技服务”的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领新科技站内16名企业科技特派员均长期工作在企业政策咨询一线。去年该工作站还运用新媒体手段在腾讯、抖音平台开展在线辅导。经过该工作站的政策辅导,目前已有5家企业成功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多家企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家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

    “企业要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寻求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要注重品牌建设,树立良好企业形象。”郭偌宁说。

    为解决项目孵化慢、落地难等问题,呼和浩特市构建“立体联动”孵化机制。2023年,呼和浩特市从北京引入简耘科技、神州共享、亚信科技3家科技型企业入驻呼和浩特科创中心,为该市创新主体注入新活力。

    “目前我们已获取马铃薯数据6亿多条。利用AI相关的数据应用技术,自研的马铃薯全生命周期决策模型,可实现节水超30%,节肥超20%,提升产量31.5%。”内蒙古简耘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伟说,他们公司成立于2019年,2023年通过“蒙科聚”平台在呼和浩特科创中心落地转化,作为后备上市企业进行重点培育。

    今年,呼和浩特市将创建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科技城科研总部基地,推动陈十一院士团队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欧阳明高院士团队交能融合创新中心落地,支持和林格尔新区建设自治区人才科创中心,与西安交大合作共建科技研发和产业应用“双向飞地”。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有效对接的关键之一,也是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2023年,呼和浩特市紧抓“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机遇,打造“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的总窗口,不断完善技术转移体系,新增内蒙古自治区级技术转移载体24个,总数达到44个;培养技术经纪人974名,总数突破1000名。

    “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不顺畅,大多数企业对技术需求存在不会说、说不全等情况。我们从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的实际出发,不断挖掘企业技术需求。在与企业没有达成合作共识时,应该有意识、有导向地进行经验积累和梳理,做好每一步才有可能使成果成功转化。”内蒙古科信科技创新推广有限公司负责技术经纪人管理的工作人员王静告诉记者。

    自2022年被认定为自治区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以来,该公司主动发挥“科技红娘”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积极促进内蒙古自治区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并为此组建了技术团队。团队中有初级技术经纪人34名、中级技术经纪人5名。

    呼和浩特市科技局成果管理与转化科科长孙奇表示:“自治区与呼和浩特市两级政府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高度重视,出台了很多支持措施,建立了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培育体系。相信在未来,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作为聚集技术转移人才且有专业背景知识的复合型机构,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呼和浩特市将依托科技综合服务总窗口,建好用好“蒙科聚”创新平台,重视科技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积极探索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新模式,搭建技术转移人才学习提升和施展才华的平台;同时,充分发挥政校企联盟作用,举办呼和浩特包头协同人才科创大会,开展高校院所协同创新路演,促进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并转化为生产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