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 龙开元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须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生态。各地需要围绕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加强特色人才培养,加快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和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要不断完善科技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模式和发展路径;不断支持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和成果转化,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各地要合理分工、高效协同,充分发挥地方比较优势: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地,要依托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和不断完善的科技政策体系,建设特色各异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示范引领全国科技创新;成渝地区、武汉、西安等地,要加快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引领特定领域科技创新和特定产业创新,辐射带动区域创新;其他区域和城市群,要根据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大力发展与本地相适宜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首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须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各地要聚焦本地已有或潜在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创新应用,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和完善产业推进机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引擎。要遴选技术先进、意义重大且未来可能会影响整体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产业,加强技术多路径探索和交叉融合,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颠覆性技术供给,加快应用场景构建,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加速形成地方特色未来产业。
其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关系国计民生,是地方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须大力推进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推广应用,持续优化传统产业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增加高端产品供给、加快品牌建设,实现地方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发展。要大力促进数字经济和地方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加快地方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要推动地方传统产业的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制造流程数字化、产品供给绿色化全方位转型,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绿色化发展。
最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须大力推进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区域协同创新。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与优化配置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要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全国的人才、技术、资本、服务等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要促进国际科技资源开放流动,大力推动科学仪器设备、科技基础设施、科学工程和科技信息资源等开放共享,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要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大力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和协同互助,优化科技创新空间布局,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合理配置和高效集聚,塑造协同发展新优势,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协同与一体化发展,形成全国“一盘棋”的科技创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