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01日 星期五
巫山大雨时

    ◎叶 梅

    小魏瘦瘦的,清瘦的身材,清瘦的脸。或许是常在山林间走动,生怕惊扰了鸟儿和河里的鱼儿,他说话总是细声细气的,但声音是清亮的。又如他那双目光清澈的眼睛,专门察看山水,被绿树环抱的碧水一遍遍洗过,便也总是清亮的了。

    小魏是重庆市巫山县生态环境监测站的副站长。

    巫山与神女相伴,这片带有奇魅色彩的地方水资源丰富,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全国水资源战略储备库。浩荡的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巫山,再经湖北巴东、秭归、兴山、宜昌,进入长江中下游。巫山县境内的大溪河、大宁河、神女溪、抱龙河、三溪河、小溪河等6条支流呈树枝状分布,将巫山的清泉抑或山洪逐一汇入长江。小魏和站里的同事每月上旬都会按时对长江干流及这6条支流开展水质常态化监测,上、中、下旬则会对各支流的回水段开展“水华”巡查及预警,每天都要对水质自动监测站的数据进行审核。可以说,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水质的变化,为的是保证流经巫山的一江清水向东流。

    小魏做这些事已经长达18年。

    80后的小魏,2005年毕业于青岛理工大学,所学的专业正是环境科学。离开那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回到家乡巫山之后,他就进了生态监测站,开始跋山涉水野外监测采样。当年刚开始乘船外出采样,在船上晃荡着工作一天,小魏晚上回到家,躺在床上都还会感觉天旋地转,身体像是在随波摇晃。还有好几次,他甚至从船上掉到了水里,但现在他已经身轻如燕,可以在船舷上健步如飞。至于徒步行走山路,风餐露宿,风吹雨淋更是家常便饭。

    当地俗话形容一个人走路走得多,会说“腿都走细了”,小魏的腿确实也是走细了。18年间,日复一日,他走遍了巫山全县26个乡镇(街道),走遍了巫山的每一条小河、每一座水库,他每年都会去这些地方采样监测。“八千里路云和月”,是一个漫长的概念,而小魏的足迹显然更加漫长,算起来,他至少已经走过了8万多公里的水路、陆路。

    现在的条件和设备比18年前好多了,让小魏有些骄傲的是,在可以通航的水道上采样有了专门的监测船,不能通航的河流水库采样则有专门的监测车。监测车的外形和救护车差不多,白底红道,看来治理环境和治病救人有着相通之处。

    采样看起来简单,其实规矩很严。小魏和他的同事得开车、乘船或步行到每条河流的采样定位点,近者十几公里,远者上百公里,戴着手套将消毒净化过的容器投入水中,取上水来,再按照不同的指标将水置入不同的容器,有透明玻璃的,有聚乙烯的,有棕色玻璃的……进行各项水质指标的实验分析。

    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分析指标共28项。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又根据长江上游流域的情况增加了一个流速流量的分析,因此共有29项。在现场可以马上分析出5个参数:pH、温度、溶解氧、电导率、浊度。在实验室则主要分析水的总磷、总氮、氨氮、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重金属和阴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

    难怪小魏和他的同事们看上去都文质彬彬,要知道从样品的量取,药品试剂的称量、配制,到操作精密的分析仪器设备,都和“绣花”一般,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需要专心致志、心灵手巧,唯有准确、熟练地操作,才能分析出真实反映水质状况的数据。

    小魏所在的生态环境监测站,每年取得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约2万余个,为防治污染、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保护长江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这个风雨交加的7月,常规取样分析的工作仍然不能中断。小魏和他的同事们分成几组,分别到长江干道和支流采样。小魏带人去的是神女溪和抱龙河。神女溪上游点位距县城70多公里,开车顺利时也得一个多小时,其间必经一条长约4公里、窄狭的挂壁路。所谓“挂壁”就是挂在悬崖上,一边是百丈深涧,一边是随时可能会有石头掉落的陡岩。

    挂壁路上,逢多雨季节落石很常见。7月的连日降雨,陡壁上的岩石更为松动。车开到挂壁路前时,果然见前方路上一堆堆垮落的石头,不怀好意地躺在路中间。手扶方向盘的驾驶员忍不住说:“今天真的是有点恼火哟。”

    巫山话中的“恼火”可以用于多处,这里指的是麻烦。小魏心里也明白,今天确实是有些麻烦,但麻烦也得把采样取回来,况且这条窄路根本无法掉头。这时的云层仍然灰蒙蒙的,一场接一场的暴雨过后,山间依然闷热,鸟儿低飞,预示着仍有大雨将至。小魏和驾驶员身上却冒着冷汗,那4公里的路前方就是一个黑洞洞的隧道,他们相互打气,说:“没得事,开得过去。”

    “是嘛,开得过去。”

    绕过那些落石,悬崖下乱云飞渡,他们的车就像一艘云中船,又像一艘战舰,穿越危险的战火,冲往前线。小魏和他那些同事都还很年轻,但他们把眼前要做的事情看得很重,或许老天爷也知道照应这群为保护生态环境而付出的人。

    他们一路平安。

    (本文节选自散文《巫山大雨时》,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长)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