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31日 星期三
青稞品种甘垦糯3号育成并进入产业化

    科技日报讯 (记者颉满斌)近日,记者从甘肃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院获悉,该院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武威综合试验站团队新育成的青稞品种甘垦糯3号,已在多家企业进入成果产业化阶段。团队采用常规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的方法,在新品种中将β-葡聚糖、膳食纤维和γ-氨基丁酸三种功能成分有效聚集在一起,破解了青稞营养成分不易聚集的难题,是青稞品质育种的成功实践。

    青稞主要生长在青藏高原地区,是海拔3500米以上唯一种植的粮食作物,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地都有种植。青稞属于“三高二低”作物,即高膳食纤维、高维生素、高蛋白、低糖、低脂肪。研究发现,青稞是血糖生成指数(GI)最低的杂粮作物,具有降糖减脂、饱腹轻食等功效。

    青稞的生长环境多为高海拔缺氧地区,紫外线辐射强烈。特殊的生长环境使得青稞的功能成分含量较高,特别是β-葡聚糖、膳食纤维、γ-氨基丁酸等。近年来,青稞的功能成分已成为研究热点。

    “和其他杂粮作物一样,青稞的口感略显粗糙。而且加工青稞的企业较少,相关产业发展相对迟缓。”中国作物学会大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武威试验站站长张想平介绍,针对青稞的口感和加工性能问题,团队以品种改良为出发点,以支链淀粉占比为切入点,聚焦青稞功能成分和品质性状,用了十余年的时间,成功选育出支链淀粉含量高、功能成分突出的糯青稞品种甘垦糯3号。

    2011年,在育成国内第一个糯青稞品种甘垦5号后,该团队就针对品种产量低、植株矮小、机收易掉穗的缺点,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展进一步的育种研究。

    小孢子培养技术是一项高效单倍体育种技术。常规杂交育种想要得到一个纯合稳定的后代往往需要5—7年,而运用小孢子培养技术能够让杂种后代在1—2年内获得纯合体,比常规育种少了4—5年,极大加速了育种进程。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刘成洪介绍,小孢子培养技术在十字花科作物等双子叶植物育种中应用较多,而在禾本科粮食作物等单子叶植物育种中的应用还相对不足,培养效率受材料基因型的影响较大。研究人员采用常规育种与小孢子培养相结合的方法,优化杂交组配及选育方案,最终育成了品质性状突出的青稞新品种甘垦糯3号。品种比较试验数据表明,新品种的产量较对照组的甘垦5号提高了26.2%,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得到明显改善。

    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甘垦糯3号的支链淀粉含量占总淀粉比为98.7%。总膳食纤维、β-葡聚糖含量均高于普通青稞。西藏奇正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韩静说:“该品种品质较好,功能成分突出,特别是膳食纤维、β-葡聚糖含量非常高。这在麦类作物中并不多见。”

    此外,甘垦糯3号的其他营养成分含量也较为突出:蛋白质含量达14.18%,钙含量为360毫克/千克,铁含量为113毫克/千克,锌含量为26.6毫克/千克,硒含量为0.032毫克/千克,赖氨酸含量为0.51%。除了可被加工成青稞米、青稞面条、青稞香粽等常见食品外,甘垦糯3号还可以被加工成功能产品或专用产品,如控糖产品、高β-葡聚糖产品、低GI产品、高纤代餐粉等。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