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2日 星期一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视觉中国供图

    【聚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①】

    ◎刘虎沉

    编者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近期在京召开,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等重点工作,为2024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领航定向。即日起,本报推出“聚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列理论文章,邀请专家学者围绕科技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近期在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9项重点任务之首。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一系列部署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定向领航,充分彰显了我国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推动产业能级实现新跃升的信心和决心。撬动科技创新杠杆,有助于放大各类生产要素效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作用日益凸显

    作为现代生产力的基本载体,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实体经济为支撑,以产业链现代化为方向,涉及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高端要素的新型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是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具有极强的通用性、渗透性和协同性。推动科技创新,能深刻影响参与生产的各类要素,为实体经济创造新增量、新空间,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补短板、锻长板,进而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当前,全球科技领域学科不断交叉融合,新场景不断涌现,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就能占领发展先机、赢得发展主动权。与此同时,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经济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安全可控、高效协同的产业链供应链,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是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关键之举。在此大背景下,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是时代所向、大势所趋。亟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集中优质科技创新要素和主体,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形成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雁形阵列,从而汇聚起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现代化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创新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作用日益凸显。总体而言,我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技术产业增速明显加快,逐步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长板优势。据统计,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023年前三季度的15.3%。截至目前,我国在5G、载人航天、大飞机、大型邮轮、高端医疗装备等重点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共建成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主导产业产值超10万亿元。

    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受一系列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调整重构,呈现出本土化、区域化、短链化等发展趋势,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面临高技术产业受打压遏制和传统产业成本优势逐渐减弱的双重挑战。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基本要求相比,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基础能力相对薄弱,一些技术含量高的细分行业存在短板,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有待提升,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产业链供应链“断链”风险依旧存在。这些都成为阻碍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痛点堵点。

    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下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以科技创新要素高效配置为重要抓手,让科技创新深深扎根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土壤中,着力构建一批产业链供应链的优质微观主体,为产业体系现代化积蓄新动能新优势。具体而言,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高效配置科技创新要素。聚焦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构建横向协同、纵向联通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依托重点实验室、质量评价实验室等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实现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协作、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指引下,系统梳理技术短板强项,精准开展产业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新技术推广,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同时,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以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通为着力点,引导金融机构资本和社会资本流向产业链创新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强化科技产业复合型人才对产业链创新链的支撑作用,从而形成更加高效、稳定的要素供给能力。此外,建立信息监测服务平台,基于技术发展、产品迭代、行业应用等情况,动态更新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该体系与产业发展需求的适配性。

    二是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做优做强实体经济。在数智时代,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工业领域提升效率、质量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要协同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围绕数字产业化战略前沿,应建立健全数字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数字产业集群,为产业数字化提供丰富的技术、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另外,应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通过数智赋能加快传统产业全链条改造、全方位升级,打造一批世界级的智能工厂和智慧产业链,不断拓展人工智能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有力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三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夯实产业链现代化的微观基础。应着力构建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优化组织模式和利益共享机制,协调多主体、多层次的利益关系。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将更多优质企业打造成高质量的原创技术策源地,鼓励企业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加速实现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从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外,要发挥龙头企业“链主”的创新生态整合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将大企业的科技创新资源和要素优势拓展辐射至全产业链。支持和带动中小企业积极参与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制造业强链补链行动,促使更多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断涌现,切实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作者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