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新镇建设全景。 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 |
【践行“两山”理念】
◎本报记者 王迎霞
电视剧《山海情》让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走入观众视野,成为全国闻名的“打卡地”。
20多年来,闽宁镇通过东西协作、移民吊庄、生态修复、黄河扬水、菌草固沙等一系列举措,因地制宜开展生态治理、发展绿色产业。如今,闽宁镇已从最初的8000人发展为6.6万人,把曾经的戈壁荒滩发展为现代化移民示范点。
去年10月,永宁县闽宁镇入选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了让生态“蜕变”引领发展“蝶变”,永宁县日前出台《关于闽宁镇打造全国乡村振兴典范的实施意见(2024—2026年)》,将进一步加快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提升发展质量。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坚守中,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原则的探索中,闽宁镇从昔日“干沙滩”变为如今“金沙滩”,走出绿色发展新路子。
戈壁滩上造绿
曾经的闽宁镇,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宁夏西海固地区地处黄土高原,常年干旱少雨,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
1990年,西吉和海原两县的1000多户百姓,搬迁到银川市区近郊的永宁县境内。他们居住的玉泉营、玉海经济开发区,便是闽宁镇的前身。
彼时,移民区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茫茫戈壁滩,天上无飞鸟,地里不长草,十里无人烟,风吹沙粒跑”,当地亟待开展生态治理、改善人居环境。
转机很快出现。
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年10月,由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为组长的“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正式成立。
从此,一批批援宁干部、专业人才、企业精英奔赴宁夏,将资金、技术、产业带到这里。
在福建资金和人力的支持下,第一批移民开始在这片土地上艰难创业。挖地坑、住窝棚,盖房打井、筛土平田、建设引黄灌溉扬水站……戈壁滩逐渐长出了农作物。
“刚搬到这里时,我们只有两间小房,水电也不通。外面一刮风,沙土就把家埋了。”从西吉县吉强镇搬迁过来的高小河对于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
“你后悔吗?”记者问道。
“才不呢!现在这地方多好。一眼望过去,有绿树有黄河。”她爽朗地笑着说。在闽宁镇,远离干旱、风沙和贫困,是所有群众的梦想。
把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经验通过生态扶贫协作方式“移植”到宁夏,是闽宁两地的重要共识。多年来,闽宁镇始终把生态环境治理改善放在第一位,持续开展生态修复、防沙治沙、农田林网、镇村绿化、环境整治五大工程。
如今的闽宁镇在全区率先实现村村通宽带、通自来水。闽宁镇全面实行棚户区改造,让家家都能用上太阳能;规划建设镇中心广场、闽南风情商业街等标志性建筑,让移民和福建客商抚慰乡愁……全方位、精细化推进的生态移民工程,让闽宁镇处处升腾起“山绿民富”的梦想。
拔掉致贫“穷根”
要“移得出”,更要“稳得住”。20多年来,闽宁镇利用生态产业成功拔掉致贫“穷根”。
移民搬迁之初,闽宁镇以传统种养业为主进行小农生产。在后来的东西协作大潮中,当地逐渐将绿色发展作为产业对接的“命门”。
曾经,宁夏荒芜的戈壁滩连雨水都存不住,更别说种庄稼了。在这一背景下,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教授研发的菌草技术就派上了大用场。他培育的菌草,不仅能用于种植各种食用菌,而且根系发达,可以防风固沙。
1997年4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上,菌草技术列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自此,林占熺等人在闽宁镇开展了为期14年的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他们解决了黄河流域菌草生态治理系列难题。这对当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促农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曾任闽宁镇镇长的永宁县科技局局长马晓平说。
闽宁镇的生态产业,不只有菌草。
每年9月,闽宁镇立兰酒庄的葡萄种植园都格外热闹。在酿酒葡萄的采摘季,上百名工人穿梭在园中,将一串串色泽诱人的葡萄采摘装筐。
贺兰山东麓作为世界公认的高端葡萄酒“黄金产区”,具有独特的风土条件。葡萄酒是紫色梦想,也是绿色希望。
自建镇以来,闽宁镇就大力发展酿酒葡萄种植业及葡萄酒产业。经过一代又一代葡萄酒人开荒拓土,昔日的荒滩戈壁、废弃矿坑变成了绿意盎然的葡萄长廊,在区域气候改善、黄河水土保持和“三山”生态修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全镇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7.5万亩,农户种植葡萄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闽宁镇成功建起集生产、加工、销售、休闲为一体的葡萄酒产业链,切实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
从菌草到葡萄酒,绿色发展理念就这样在闽宁镇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建设美丽乡村
近年来,以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成为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从蹒跚学步到铿锵迈步,闽宁镇逐渐在乡村旅游方面摸索出自己的一套“心经”。
来到闽宁镇原隆村,一排排民居安静地伫立在阳光下。巷道干净,小院整洁。果树不时探出结满果实的枝丫,诉说着掩藏不住的丰收喜悦。
宁夏地势海拔高、辐射强度大、日照时间长。作为永宁县内最大的异地搬迁移民村,原隆村从2014年开始发展光伏产业,并逐步形成集葡萄与红树莓特色种植、万头肉牛规模养殖和光伏发电设施温棚于一体的“光伏+”现代生态农业体系。
在原隆村漫步,记者发现,当地依托立兰酒庄、红树莓等产业基地,开发出观光、采摘、亲子游等多款旅游产品。当地还投资建设景观水系工程,有效提升了旅游观光体验。
近年来,原隆村有了新动作。当地新建闽宁镇游客集散中心,规划布局吃、住、行、游、购、娱平台,让自身的旅游资源融入银川西线旅游带和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文化长廊。
目前,原隆村成功跻身国家级旅游重点村、国家森林乡村、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成为闽宁镇发展乡村旅游的缩影。
随着《山海情》的热播,闽宁镇文旅部门推出6条精品线路,节假日期间日均接待游客超过3000人次。当地打造“山海情”文旅园,初步形成一体化的文旅产业链。“金沙滩·山海情”精品线路更是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久久为功,必有所成。
2021年2月25日,闽宁镇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成为全国10个获得表彰的先进集体之一。目前,闽宁镇已逐步形成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劳务、光伏、旅游五大产业,呈现出一派红瓦白柱、绿树成荫、街道整洁、环境优美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