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民 青岛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党中央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青岛农业大学作为一所地处黄河流域的“农”字号大学,积极融入、主动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沿黄地区发展蓄势赋能。
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青岛农业大学对学校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查看等方式,我们发现我校在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尚存在布局不系统、平台不健全、创新力度不够等问题。聚焦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我校全面剖析,深刻总结,继续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切实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学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一是形成“四链融合”新格局。学校强化产业链式布局,发挥涉农学科专业优势,强化校地企有效联动,逐项攻破关键技术,切实推动盐碱地特色种业、智能装备制造、生物技术制造、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农业科技服务等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产业链布局教育链,加大国家重大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支柱产业等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力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重大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提出重大科学问题,并与龙头企业探索成立新型研发机构,进行前沿、颠覆性技术研究。围绕创新链激活人才链,依托盐碱地高质高效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基地、“科技小院”等载体平台,牵头建设盐碱地农业综合利用研究团队,组织遴选科技特派员,培养盐碱地农业领域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等农业人才,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构建人才“蓄水池”。
二是建好“四链融合”新平台。学校持续加强科教新平台建设,打造科教新平台,与黄三角国家农高区共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选育适合盐碱地生长的生物品种,开发适合盐碱地使用的智能农机装备等,促进盐碱地农业提质增效。持续加强黄河流域生态草牧业协同创新中心、黄河流域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黄河流域种业生产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国内一流高端高质高效生态盐碱地农业新业态综合研发平台。加强农机智造产业园建设,发挥好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山东省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学院引领带动作用。实施农机人才培养、耕整与育种装备创制、农机关键零部件制造工艺提升、智能化设计方法引领、盐碱地农机集成创新等五大工程。打造智库新平台,依托青岛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现有国家级智库平台,开展盐碱地梯度分类集约高效开发利用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为黄三角国家农高区发展和高端高质高效生态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咨询。
三是激发“四链融合”新动能。学校开展黄三角盐碱地综合利用应用技术研究,以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根据盐碱地资源承载力选择合适的种植制度,探索开展耐盐碱高油酸花生栽培、藜麦高效种植、优质饲草选育、耐盐碱大豆间套作、耐盐碱果蔬高质栽培等应用研究示范,继续推进天地空一体化盐碱地智能农业研发中心建设。开展盐碱地生物育种“卡脖子”技术专项攻关,聚焦耐盐碱特色农作物、高价值优质植物、牧草和果蔬等,实现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传统育种技术深度融合,强化植物基因组学和表型组学研究,进一步揭示盐碱地特色农作物的基因密码。开展中华农业文明与黄河农耕文化等社科研究,牵头筹建黄河中下游地区齐鲁农耕历史博物馆,实施黄河文化研究媒体传播矩阵建设工程,系统开展黄河农耕文化研究。持续建设“跨学科、跨专业、跨类型”的多维融合黄河文化特色课程矩阵,打造“培根秾育 厚德立地”课程思政品牌,开好、讲好黄河特色通识课程,进一步挖掘阐释黄河中下游地区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