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五
积石山6.2级地震救灾工作转向受灾群众安置,专家建议——
灾后重建应注重“避、平、稳、牢”

◎本报记者 都 芃

    

    积石山6.2级地震救灾工作重心正有序转向伤员救治、受灾群众安置和震区废墟清理。

    “目前来看,此次积石山地震烈度等级较高,对房屋建筑破坏较大,这与当地一些地质条件有关。”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张会平12月21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称,积石山县坐落于沉积地层上,此次地震中,这一特殊地质条件给当地造成了较大危害。

    “地震波在经过较为坚硬的岩石地层时,速度很快,持续时间短;但在经过松软的沉积地层时,地震波会在地层中不断反射,产生放大效应,持续时间更长,对地表建筑物的破坏也更大。”张会平说。

    根据相关标准,积石山县的建筑抗震设防等级为7级。“各个地区的建筑抗震设防等级主要参考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这是一项适用于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及相关区域规划的国家标准。”张会平介绍,这一标准综合考虑了区域范围内断裂带构造、潜在地震源等多种因素,最终给出区域建筑的抗震设防等级。这项标准是强制性国家标准,各地区工程建设都应遵循。但他也坦承,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情况错综复杂,相关研究还在不断推进,该标准仍会不断进行补充完善。

    遵循了抗震设防标准的城市建筑,通常能够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但在此次发生地震的广大农村地区,由于房屋多为村民自建,结构强度差,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也相对较弱,这也是本次积石山地震在农村地区造成较大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22年开展的一项对甘东南地区农村民居抗震性研究的调查报告,甘东南农村民居主要结构类型有土木结构、木架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和窑洞。受制于该地区经济条件,多数老旧房屋一般未设置抗震措施。而新建的砖混结构、砖木结构房屋,虽然设置有圈梁、构造柱等抗震措施,但由于建设过程没有严格遵循规范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房屋的抗震性能。

    为最大程度避免未来可能的地震灾害造成严重损失,张会平建议,当地接下来在进行灾后重建时应注重“避、平、稳、牢”4个方面。

    “首先要做到‘避’,即工程建设应避开活动断裂带。”张会平说,在摸清当地活动断裂带走向、分布的情况下,建设活动应该与活动断裂带保持一定距离。具体要求相关规范标准都已明确,应严格遵守。

    第二点则应注意“平”。“如果要进行易地搬迁等工作,应注意寻找地形相对平坦的地区,避开深切河谷、山地边缘这种容易发生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地区。”张会平还特别提到,积石山紧邻积石峡水库,工程建设时应尽量选择地势较高的平坦地区。

    第三点是场地条件要“稳”。由于当地位于沉积地层上,容易造成地震波的放大效应,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应选择地基条件相对稳固的区域。“如果有条件,建议工程建设前要进行地基勘察,比如了解土层厚度、含水量、有无基岩等相关数据,对地基条件进行综合评估。”张会平说。

    最后,他认为建筑本身也要足够牢固。可以适当提升当地建筑的抗震设防等级,防患于未然,同时对已经暴露出的危房等进行加固改造。

    (科技日报北京12月21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