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1日 星期四
“吨粮田”的背后是务实与坚守

◎王延斌

    

    盐碱地的形成源于日积月累,在盐碱地上搞科研亦是如此,俯下身子,长期耕耘才是正确的姿态。

    治理盐碱地难,难就难在要了解盐碱地的“脾气秉性”,然后“对症下药”。但这里的药方并不是单一的,而是集合体,涉及几十个学科。山东农业大学“将根扎在土地深处”的科研之风、接力科研的精神传承、“联合作战”的科研方法和将科研人员吸引到盐碱地里的制度设计,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培育的高抗盐碱地小麦品种山农20、山农23,经过了实践检验;抗盐小黑麦不但产量高,还有助修复盐碱地;推广种植的芒草新种质,让中重度盐碱地成了“网红打卡地”……

    将盐碱地改造成“大绿洲”和“吨粮田”的背后,是山农大专家既抬头望天,更低头耕田的务实态度。他们将实验室建到盐碱地里,将论文写在盐碱地里,在收获果实的同时,也成就了自我。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