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行动看中国·科技改善民生】
◎实习记者 林雨晨
本报记者 王小龙
近年来,河南省高度重视生态自然环境的科学治理,在多地开展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项目,高效运用科技手段,实现了自然人文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在2023年世界人权日来临之际,科技日报记者前往河南省郑州市、许昌市等地,走访了郑州龙湖公园、禹州市颍河湿地、古荥镇孙庄村,亲身体验了河南省利用科技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优良成果。
打造城中天鹅栖息地
郑州龙湖公园位于郑州东北部,总面积相当于23个足球场大小,是目前郑州市面积最大、具有自然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功能的人工湿地。
十年前,这片区域还是荒草鱼塘。十年中,郑东新区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北龙湖区域实施土壤修复和湿地改造。2020年初,一对疣鼻天鹅来到龙湖湿地公园,在此繁衍生息,目前龙湖区域的疣鼻天鹅族群已壮大至58只。
疣鼻天鹅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极高。它们之所以选择在龙湖安家,得益于目前龙湖区域适宜栖息的良好生态。郑东新区爱鸟护鸟协会志愿者鲁兵介绍:“郑州市政府与市内动物保护专家合作,在公园内优选种植了适合疣鼻天鹅食用的植物,既可供前来的游客观赏,美化了自然环境,又为天鹅栖息提供了充分保障。”
“为保护生态栖息地,当地设立了政府+协会+志愿者的生态保护模式,定期对公园水质和空气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并利用便携式噪声监测设备定期对北龙湖区域噪声进行监测。目前,郑州龙湖公园内种植乔木、灌木、水生植物等近200种,吸引了白天鹅、白鹭、水鸭、鸳鸯等20多种野生生物在此栖息。”鲁兵说。
人文与自然景观交相呼应
2017年始建的河南禹州市颍河国家湿地公园设立了人工湿地植物净化展示区,紧邻污水处理厂及科普宣教中心,打造出湿地植物净化、生态修复与科普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
据工作人员介绍,展示区湿地植物净化采用的是“复合垂直潜流湿地+表流湿地”组合工艺。污水流经湿地过程中,首先经潜流湿地去除污染物,接着依靠湿地微生物群落和植物吸收吸附作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吸附降解,然后经过表流湿地进一步提升出水水质,最终达标排放至颍河。目前,该展示区出水口水质标准总体稳定在Ⅲ类。
禹州市颍河国家湿地公园服务中心主任丁旭阳表示,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湿地公园建设,很早就做出了规划,即在颍河两岸建设林水生态长廊,总长16.2公里,现长廊已成为禹州人民体验自然、观光游览及避暑度假的第一选择。
“湿地公园周边还建设有亲水平台、观鸟平台、张良书院、钧官窑址博物馆、中国钧瓷文化园等景点,正在形成人文与自然景观交相呼应的发展格局。”丁旭阳说。
与经济社会并行发展
坐落于郑州市惠济区黄河沿岸的孙庄村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契机,清理垃圾、造林绿化,引进省龙头企业,建成科技园,举办种博会,让黄河岸边一个小乡村蜕变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自2022年以来,孙庄村凭借其优越的土地资源,抓住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成功引入西禾原品农业有限公司,积极推广集中连片种植绿色无公害、无污染的优质草莓。目前,已建成草莓大棚50个,亩产量在5000至6000斤之间,平均每斤价格为70元,年总产量为12万斤,年收益达600万元。
2021年,郑州种业博览会暨中原国际种业科技展览会(中原地展)落地惠济区孙庄村。今年10月底召开的最新展会上,现场设立了20万平方米新品种展示区,包括100个展示大棚、13万平方米露地展示区和2万平方米品牌馆展区,对外展示蔬菜新品种6506个。参会者有来自全国31个省市区以及港澳台地区的顶级育种团队,也包括先正达、妞内姆、瑞克斯旺、安莎、海泽拉等跨国和外资企业。
“种博会为新研制的蔬菜品种提供了展示平台,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合作,推广新优品种,服务乡村振兴。”中原地展董事姜君平说。(科技日报郑州12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