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针对65项科技创新工作重点采取“挂图作战”方式逐一推进
云南:在人才、市场、文化三篇“文章”上着墨

◎本报记者 赵汉斌

    

    如何聚力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支撑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11月20日至24日,由云南省委组织部、云南省委党校、云南省科技厅共同举办的“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以下简称“研讨班”)上,讨论热烈。

    云南省科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各州市财政局和科技局主要负责人,省属科研院所、部分省属高等院校、省属企业、云南实验室和省科技厅相关处室主要负责人等110人,成为研讨班学员,众多国内知名专家作专题辅导。

    “这也是近年云南省科技创新领域规格最高的专题研讨班。”云南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创新能力尚待进一步挖掘

    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显示,云南省创新能力全国排名从2020年的第25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9位。2022年,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增加了520家,增长25%以上,增速在全国排第二。记者了解到,2023年,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有望增加625家左右,保持稳定的增长数量和比例。

    同时,云南省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94户,增长52%;科技企业贷款余额超过500亿元,增长163%以上;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19.2亿元,比2021年翻一番。

    “从经济指标上看,‘十三五’以来云南的排位虽然持续上升,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云南仍属于欠发达、后发展地区。”云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学勤认为,经济实力不强的地区,往往科技水平也不强。

    从科技创新领域主要指标来看,云南科技创新相关数据与经济发展高度匹配,经济实力位于全国中下游,区域创新能力也是在全国中间偏下,许多创新指标位列西部大省之后。“因此各级干部更需要带头深刻把握科技发展大势,激发创新主体的内生动力。”王学勤说。

    “详察发展现状,云南科技创新工作任重道远,需要补齐的短板很多,但潜力和优势特色也很明显。”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副校长、云南行政学院副院长马金书说,通过学习,统一思想,全面提升科技管理领导能力、决策能力,围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升创新体系效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创新驱动发展大有可为。

    以问题导向激发创新主体内生动力

    作为追赶者后发省份,云南如何完善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机制、如何让更多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主体,是研讨班绕不开的话题。

    “可以说,内生动力不足是我们科技创新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王学勤认为。今年云南省科技厅党组结合主题教育,在全省科技系统大兴调查研究,并对标发达地区,发现创新主体不足、创新资源不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的问题突出。

    2012年至2021年,在技术创新方面,云南省的国内有效专利数增长了7倍,年均增长24%,2021年达到122471件,但与全国各省区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三种专利占比和人均水平不高,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活力不足。

    “助力更多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主体,依靠科技实力赢得竞争是关键。”德宏州财政局局长吴叔康告诉记者,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财政科技经费应有偿、循环使用。在德宏州将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引领区域创新发展。

    “通过学习,从理论上进一步厘清了科技创新发展的意义和实现路径,也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昆明市科技局局长刀福东告诉记者,昆明市将进一步打通科研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实现“三链融合”,实现从科研强到人才强、产业强的闭环,进一步凸显科研对产业跃升的贡献。

    针对如何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市场升级和消费升级、如何推动企业向细分市场和产业链高端迈进、如何促进诞生更多原创性成果之问,云南省将重点在人才、市场和文化三篇“文章”上着墨。

    云南省科技厅等牵头,将大力推进“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打好人才引育留用“组合拳”,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动力和活力;适应数字化、服务化、绿色化大趋势,着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打造“科技达沃斯”,继续办好腾冲科学家论坛,创新举办“双创”大赛,让大赛走出省门、国门,擦亮“彩云汇”品牌。

    “围绕着这三篇‘文章’,我们梳理出了16个方面65项科技创新工作重点,采取‘挂图作战’方式,逐一推进。”王学勤说,今天处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期的云南,假以时日,将成为科技创新高地、各类企业和人才投资兴业的集聚之地,实现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填平发展鸿沟。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