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2日 星期四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起航
将建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罗斯海新站”
11月1日,“天惠”轮货船驶离张家港港。新华社发(李瑞亮摄)

    ◎本报记者 操秀英

    11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从国内出发。此次考察历时5个多月,将于2024年4月返回。

    第40次南极考察队由80余家单位的460多人组成。考察任务首次由3船保障,“雪龙”和“雪龙2”号船从上海出发,主要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天惠”轮货船从江苏张家港出发,主要承担新科考站建设物资运送任务。

    罗斯海新站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

    本次考察将重点实施3船(“雪龙”“雪龙2”和“天惠”商船)、5海(宇航员海、阿蒙森海、罗斯海、南极半岛临近海域、普里兹湾海域)、5站(昆仑、中山、长城、泰山、罗斯海枢纽站)考察,其中,建设罗斯海新站是本次考察最大亮点。

    “新站是新时代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常年科考站,也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第三个常年考察站,是我国在南极的第五个考察站。”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龙威说。

    新站位于罗斯海沿岸区域,建筑面积5244平方米,建成后预计可容纳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将开展大气环境、海洋基础环境、生物生态多圈层、多学科的观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

    罗斯海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截至2018年2月,已有美、新、意、俄等6个国家在此区域建设了7个考察站,国际上在罗斯海区域选划设立了南极最大的海洋保护区。

    龙威认为,新站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通过开展海洋生态、海冰、海川、海平面、大气、高空大气物理等调查、观测监测,将为评估南极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支撑。二是通过开展罗斯海区域陆、海、冰川以及干谷、横贯山脉等南极关键内陆区域等多学科综合科学调查,为了解上述区域自然特征提供支撑。三是积极履行《南极条约》体系相关责任和义务,与有关国家一起对恩克斯堡岛南极特别保护区进行管理,开展罗斯海海洋保护区生态监测,为保护南极生态作出贡献,也为我国参与南极国际治理提供支撑。四是与周边其他国家考察站开展科学考察及保障的国际合作,努力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党委书记孙波介绍道,新站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设计理念源自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导航。

    孙波说,此前已完成物资的国内定制加工、预拼装、检查验收、装船等工作,12月中旬考察队将抵达罗斯海枢纽站区域开展卸货和安装工作,计划60天内完成建设任务。

    重点开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调查

    除了新站的建设工作,本次考察还将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展调查。依托“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分别在东南极普里兹湾、宇航员海,西南极罗斯海、阿蒙森海及南极半岛临近海域开展生物生态、水体环境、沉积环境、大气环境及污染物分布综合调查监测;依托昆仑站、中山站、长城站开展生态系统、近岸海洋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大气环境、雪冰环境、空间环境综合调查监测,深入研究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临时党委书记、领队、首席科学家张北辰介绍道,此次考察还将充分发挥国家平台支撑保障能力,积极支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重点科研任务和国产自主化装备试验工作,开展极地保障装备现场试验。

    同时,此次任务将支撑国际南极科学前沿领域的合作研究,实施与挪威、澳大利亚等多国合作的恩德比地航空调查任务,探究南极冰盖接地带这一关键数据空白区域的冰—海—基岩相互作用,支持冰盖物质平衡的精确评估和不稳定性研究。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俄罗斯、智利等国开展后勤保障方面的国际合作。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