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毅飞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3年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9时10分,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全部安全顺利出舱,健康状态良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截至目前,3名航天员已平安抵达北京,随后将进入隔离恢复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是我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艘载人飞船。10月30日20时37分,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返回前,航天员乘组先手持高清相机,以地球为背景给建成后的中国空间站拍摄了高清全身照,随后正式启程回家。31日7时21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之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返回舱成功着陆,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并抵达着陆现场。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了解到,此次返回任务延续了神舟十三号以来的“快速返回方案”,即绕地球飞行5圈后开始返回地面。在返回制动阶段,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延续了神舟十二号以来的设计,采用了预测—校正双环制导方式,可以确保返回舱落点的高精度。在再入返回过程中,制导导航与控制(GNC)系统会全自动驾驶飞船返回地球。
当返回舱降落到距离地面10公里左右,进入减速阶段时,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研制的神舟十六号返回舱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相继打开,将飞船的速度降低到每秒几米。
当返回舱距离地面1米左右时,安装在返回舱底部的4台着陆反推发动机点火,使返回舱进一步减速,完成着陆缓冲,最终以每秒1至2米的速度,成功着陆于预定着陆场。记者从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了解到,着陆反推发动机是决定航天员能否安全回家的“最后一棒”。4台发动机必须在10毫秒内同时点火,还需保证在200毫秒内推力精准一致,否则会造成返回舱落地姿态异常。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于2023年5月30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作为首批执行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154天,其间进行了1次出舱活动和中国空间站第四次太空授课活动,配合完成空间站多次货物出舱任务,为空间站任务常态化实施奠定了基础。至此,航天员景海鹏圆满完成了第四次飞天旅程,累计在轨执行任务时间超过200天,是目前为止执行飞行任务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我国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和首位载荷专家桂海潮也圆满完成首飞之旅,标志着我国现有3种类型航天员均已完成飞行考核和实践检验,为工程后续发展建设和大规模开展空间科学实(试)验打下良好基础。
(科技日报北京10月3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