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操秀英
10月30日,作为目前国内社会力量资助基础研究力度最大的公益项目之一,“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以下简称“新基石”)揭晓了第二期获资助名单,来自13个城市28家机构的46位杰出科学家,成为新一期“新基石研究员”。
“新基石”是一项聚焦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公益属性的新型基础研究资助项目。2022年,腾讯公司宣布10年内出资100亿元人民币,长期稳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力争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项目设置数学与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学两大领域,并鼓励学科交叉研究。该项目资助类别分为两类:实验类每人5年资助2500万元,理论类每人5年资助1500万元。2023年1月,58位杰出科学家成为首期“新基石研究员”。
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第二期“新基石”计划资助不超过50人,最终的入选者平均年龄47岁,最年轻的仅38岁,其中有5位女性科学家。他们来自13个城市(含中国香港地区)的28家机构,良渚实验室等新型研究机构以及四川农业大学、云南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第一次有了“新基石研究员”。
从声波和引力波的数学关联到量子增强光学望远镜,从仿生加氢催化到多年生水稻,从一侧大脑管双手到高效清理细胞垃圾……新一期“新基石研究员”的未来研究计划,瞄准重要的科学问题,是一个个充满壮志雄心的探索之梦。
让科学家勇敢追梦的,正是“新基石”最鲜明的特色:选人不选项目。这意味着该项目不对研究员设置明确的研究任务,不做项目进度考核,长久、稳定地支持研究员去做富有挑战性、创新性的工作。
今年“新基石”终审现场,绝大多数答辩人的演示文档里,只有一页个人简介和以往荣誉,他们更多是展示自己对科学问题的设想与思考。
近千位具有国际视野、在国内外经历过大型科学项目评审的一流科学家按照原创性、重要性和突破性三个标准,对申报人进行评审。
“原始创新不可预估、很难计划,基础研究中的‘冷门’和‘热门’也是动态变化的。真正的原始创新肯定是聪明、大胆且富有原创性的人做出来的。因此我们最大的特色就是‘选人不选项目’。”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新基石”科学委员会主席施一公表示,“两期104位研究员的自由探索,一定能在基础研究的最前沿不断突破,为中国科学的长远发展奠定新的基石。”
据介绍,截至2023年10月,腾讯公司已将100亿元人民币现金全部捐赠至“新基石”科学基金会,10年内将通过“新基石”支持200位到300位杰出科学家。
施一公介绍说,第三期“新基石”将于2025年开放申请。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积累了一批自由探索的优秀科学家,因此,‘新基石’在设立之初的2022年和2023年连续开放,回应了科学界的期盼。”施一公说,“经过科学委员会认真讨论和总结经验,尊重科学人才成长的规律,坚持入选研究员的高标准,‘新基石’计划在2025年再向科学界开放申请,并形成每两年开放一次的长期制度。我们认为,这样的安排更加符合‘新基石’的初衷和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