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技自立自强·看招】
◎本报记者 魏依晨
南塘水深芦笋齐,下田种稻不作畦。
在江西赣州兴国县,芦笋产业已大变样。10月中旬,记者走进兴国县,一排排整齐的芦笋种植大棚、一根根长势喜人的芦笋,无不昭示着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这一路径的成功。
“我们这种植了各种芦笋6000多亩,采收后的芦笋,有直接送去销售的,也有做成芦笋奶茶、芦笋糕、芦笋面、芦笋酒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江西国康农业集团总经理茅建涛表示。
兴国县是江西芦笋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但江西省农科院调研组发现农户在芦笋种植上仍有难题。
“芦笋不比青菜、萝卜,种不好,过几个月拔掉就是。”茅建涛说,芦笋的种植情况特殊,种源非常重要,因其种植过程不能随意换茬,种植时间长达10余年,如果品种一旦选错,到最后就会“种也不是,不种也不是”。
“2022年11月,省农科院的兴国芦笋产业研究院在我们这儿正式成立,科技精准对接服务就这么打开了。”茅建涛说,通过产业研究院,江西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把最新的品种、最新的技术带给生产一线。省农科院的专家在芦笋新品种选育试验园开展了芦笋新品种选育DUS测试,共涉及品种93个,经过大量的选育工作,针对兴国县气候、土壤等条件,选育了“兴国1号”“兴国2号”等“兴国”系列芦笋新品种。
“对我们科技育种工作者来说,通过产业研究院这个平台,可以从生产一线获取问题,带着目标去选育品种、去研发新的生产技术,直面农户们的需求,‘见招拆招’。”江西省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罗绍春说。
今年9月21日至22日,江西省农学会组织专家对江西省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选育的芦笋新品种“兴国1号”“兴国2号”进行认定。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对“兴国1号”“兴国2号”芦笋新品种认定,建议加大推广应用力度。
“我们以选育的芦笋及其副产物为原料,攻克了芦笋营养全粉制备、专用益生菌菌种筛选、发酵制品快速分离等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率先在南方地区建立了绿芦笋产地初加工技术规程。”江西省农科院加工所副所长、兴国芦笋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刘光宪说,成果转化为全国芦笋精深加工开辟了新途径,产品销售深受市场欢迎。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片经济。芦笋深加工后衍生出多种产品,既能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又打响了兴国县的芦笋品牌。
据悉,芦笋及其副产物精深加工技术在江西国康集团、江西恒晖大农业等公司实现转化应用,转化金额近200万元,企业受益近5000万元,赋能兴国县及赣南特色芦笋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