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洲河1号底泥处理厂航拍图。 受访单位供图 |
◎本报记者 罗云鹏
“假如茅洲河会说话,我们该如何回答她的质问?是谁把往昔的清澈变得污浊,是谁以伤害回报自然的馈赠。”近日,记者在茅洲河展示馆里见到这段振聋发聩的“河之问”。
茅洲河是深圳第一大河,也是深圳和东莞两座城市的界河,它蜿蜒31.3公里后汇入珠江,最终流向伶仃洋。20世纪90年代,随着两岸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流域水质恶化、河流淤塞,黑臭的水体被称为“深圳脸上的一道疤痕”。
2016年,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广东,指出茅洲河整治工作落实不力、大量污水直排、水质污染严重等问题。同年,茅洲河开启全流域治污攻坚。
不久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深圳茅洲河从曾经的“深圳脸上的一道疤痕”重回渚清沙白、水草丰美、白鹭翔集。茅洲河的治理,不仅“治”出了秀水美景,更“治”出了百姓口碑。
治水下足“绣花”功夫
“茅洲河整治之前,几公里外都能闻见臭味,我家都不敢开窗。”已过花甲之年的刘双喜家住茅洲河畔的众和花园,他说,“以前,这条河两岸有很多印染厂、电路板厂、电镀厂,因为离河近,偷排废水是经常的事。”
污水干管敷设难、污染企业管控难、雨污分流整治难、底泥污染处理难、深莞交界协调难……这是一个个摆在茅洲河治水人面前的难题。
“面对这些难题,深圳市率先在茅洲河流域推行全流域治理、大兵团作战的建设模式,专设流域管理中心统一调度‘厂、网、河’,破解流域内不同行政区划、不同层级、不同单位之间职责不清、调度不畅、多头管理等问题。”深圳市水务局水污染治理处副处长高玉枝介绍。
据了解,在茅洲河治理的高峰时期,流域内一线施工人员3万多人、施工作业面1200多个,曾创下最高单日敷设管网4.18公里、单周敷设24.1公里的纪录。
“针对茅洲河流域降雨量大、水环境容量小的实际,我们用‘最笨’的办法进行全流域雨污分流。”深圳市光明区水务局相关业务负责人黄海卡说,“通过逐个小区、逐栋楼宇排查,将雨污分流管网延伸到每栋每户,并利用水质净化厂尾水,实施全流域生态补水,使一批恶臭难闻的暗涵从排污通道变为清水通道。”
深圳市茅洲河流域中心副主任付奇峰介绍,茅洲河的治理经验在于下足“绣花”功夫,把流域内每个排水设施、每条河道、每个涉水污染源管好、管到位。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围绕茅洲河治理,深圳共查处环境违法行为2834宗,罚款3.33亿元,完成8773家“散乱污”企业分类整治。
治水用上智能设备
深圳市宝安区水务局水务工程事务中心工作人员唐晓斌介绍,茅洲河治理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方式,引进以央企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对流域治理项目进行统筹打包,实行目标、任务、费用、责任全包干。
“科技创新贯穿于茅洲河治理全过程。”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国栋介绍。借助物联网、GIS(地理信息系统)+BIM(建筑信息模型)等现代信息技术,涵盖城市河流水文水质监测与预警、施工现场视频监控、施工进度控制、工程安全和应急管理等功能的工程管控信息平台,已实现对茅洲河水情、水质的实时监控和工程建设网格化管理。
不仅如此,针对城市高密度建成区地下排水管网复杂、暗涵暗渠多等特点,一批集成三维激光扫描、AI识别等先进技术的智能检测机器人、清淤机器人也纷纷“上岗”助力管网排查。
2016年5月,茅洲河1号底泥厂在河畔落成,该厂具备年处理底泥100万立方米的能力,是迄今为止亚洲最大、国内第一座工厂化的现代化底泥处理厂。原先被戏称为“元素周期表拉满”的黑臭底泥在此处理,余水达标后还河、垃圾运往填埋场、余砂清洗后用于土建、余土除作为工程回填土外,还可用于制成陶粒、透水砖、景观石等。
经过持续治理,茅洲河流域深圳侧40个黑臭水体和304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茅洲河水质持续向好,水质均值由2020年地表水Ⅳ类提升至2022年Ⅲ类,消失多年的蓝尾虾、黑鱼和彩色蜻蜓重回茅洲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
“我有空时会带着孙子孙女过来玩,看看鱼虾和水鸟。环境好不好,野生动物更有‘发言权’。”刘双喜说。在他眼里,茅洲河也是一部流淌着的城市史,见证着深圳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
目前,深圳茅洲河治理经验已在广州、东莞、佛山、南京、西安和雄安新区落地应用,并取得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