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09日 星期一
宁夏青铜峡:“一企一策”把脉问诊

【聚焦科技自立自强·看招】

◎本报记者 王迎霞  通讯员 韦 沙 张 艳

    

    近日,总重10吨的“中国最大豆腐”在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诞生,其制造者是宁夏兴豆缘豆制品有限公司。

    这是一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也是法人科技特派员企业。老豆腐做成大产业,得益于当地科技管理部门“一企一策”全周期精准服务体系。

    “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今年以来,青铜峡深入该市科技型企业精准把脉问诊,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蓄力赋能,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科技创新成“杠杆”

    “制作过程面临着三大难题。”宁夏兴豆缘豆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保平说,首先是超大号模具,其次是至少3吨重的豆腐盖板,最后是运送豆腐的滑轮组。

    作为宁夏唯一进入中国豆制品行业50强、拥有21项专利知识产权的企业,该公司为此自主研发近一个月制作相关工具。经过50多名工人6个半小时的努力,这块耗费5吨东北优质大豆制作而成的“超级豆腐”终于诞生,长8米、宽8米、高0.17米,一举创下吉尼斯纪录。

    依靠科技“杠杆”撬动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美誉度,在青铜峡并非个例。今年,该市扎实开展“作风能力提效年”活动,特别推出科技政策“一企一策”专属服务,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发现,企业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创新意识还不够强,没有动力,没有实力,更没有魄力。”青铜峡市科技局局长官振华坦言。

    与此同时,传统行业占比较大,即便很多企业家在技术迭代升级方面有较强意愿,但受制于资金有限、人才短缺、市场狭窄等因素,企业创新资源无效对接情况较为普遍。

    各种信息不对等,各家企业又不同。青铜峡市科技局决定聚焦特色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优化服务模式上着重发力,确保企业科技政策应享尽享,科技项目应报尽报,科研经费应统尽统。

    企业来了“大管家”

    助力企业科技创新按下“加速键”,需要细化措施、高位推进。青铜峡市科技局10位干部职工摇身一变成为服务专员,给企业当起了“大管家”。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技术难题,没有服务专员的时候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宁夏东吴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农药中间体的企业,其副总经理刘长明感慨道。

    比如生产硝基胍,过去的工艺是从一个反应釜到下一个反应釜,每生产一批都需经过加料、搅拌、重新清洗反应器等流程,无法实现连续化作业,导致结晶体互相粘连,形成较大粒度的晶体。此外,过程反应器时间达2至3小时,结晶速度慢,晶体沿伸长方向生长趋势被阻碍,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

    “这是一项革命性技术。所以我们跟企业一起琢磨,到底怎样才能提高产能。”青铜峡市科技局科技服务中心主任田咏海说。

    最终,该局通过黑龙江科技管理部门牵线,在俄罗斯找到了相关技术解决方案,随后对接引进、小试中试,如愿以偿。

    能享受到如此待遇的企业,在青铜峡市可谓比比皆是。

    在对该市2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7家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6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9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走访调研后,服务专员们针对企业创新需求全面梳理各类科技政策,高频开展项目申报指导、东西部科技合作、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服务。

    不仅讲数量,更要讲质量

    不仅讲数量,更要讲质量。如何把服务专员培养成懂政策、通专业、善谋划、会管理的行家里手?青铜峡市在强化服务质量上苦下功夫。

    围绕该市“5+5+N”特色产业及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科技局组织干部开展业务大讲堂活动14次,学习借鉴全国“创新型示范县”先进经验做法,用创新的思维、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

    “除了请进来,还要走出去。”田咏海介绍,科技局上下积极参加宁夏科技厅举办的线上企业家创新精神培训班,还远赴福建、浙江、山东、深圳等地科技创新培训班“取经”。

    久久为功,必有所成。9月下旬,宁夏统计局和科技厅发布《2022年宁夏科技统计公报》,青铜峡市交出漂亮成绩单。数据显示,青铜峡市2022年R&D(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到3.74亿元,较上年增长20.4%;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08%,较上年增长4.52%;R&D占GDP比重位居宁夏第四、吴忠第一。

    “R&D投入实现‘双增长’,是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活力的体现。”官振华表示。

    接下来,青铜峡市将继续开展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工作和“倍增”计划,让“一企一策”全周期精准服务为提升企业科技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赋能。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