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都 芃
“来,帮忙一起把化粪池的盖掀开,我们看看里面的情况。”在四川省一处高寒高海拔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现场,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黄河中心)副主任宋永会在听完工作人员介绍后,实地查看当地污水处理系统运行情况,并对建设成果予以肯定。
上高原、下湿地、过草地,9月11日至15日,黄河中心赴四川省开展“生态环境专家黄河行”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在为期一周的调研中,专家组辗转四川省多个沿黄县市,送科技、解难题,为该省科学推进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和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用科技守护黄河“一江清水向东流”。
“对症下药”解难题
“中午一进村,就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做午饭,生活污水直接排到了黄河支流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阿坝州)驻点科技帮扶工作组成员、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春到现在还记得,她刚来阿坝州松潘县安宏村时的情景。
四川省黄河流域属高寒高海拔地区,冬季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污水处理设施难以稳定正常运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成为困扰当地的顽疾。
2022年春,安宏村开始了高寒高海拔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工作。王春告诉记者,该项目利用无动力一体化设备,采用厌氧生物膜工艺,可对全村269户1115人产生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杜绝了当地生活污水直排黄河支流的现象。
王春介绍,为应对当地冬季低温,设备采用深埋保温,地埋深度均在-0.8米的冻土层以下,保证了冬季不冻。
在详细了解有关情况后,专家组对这一创新型项目给予高度肯定,同时提出相应建议。“目前有研究显示,随着气候变化,高原地区冻土层在逐渐融化,项目建设中也要考虑未来冻土层融化对地埋设备的影响。可从管材选择、安装设计等方面作前瞻考虑。”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建国说。
随后,专家来到了四川省若尔盖县西仓村沙化治理示范点。“沙化土地治理的管理维护期到底有多久?”示范点工作人员向专家组提出了他们工作中的困惑。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汪诗平在了解相关情况后表示:“沙化草地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短期内不太能够完全恢复。有时,地上的植被看似恢复了,但实际上土壤恢复还需要更长时间。”他认为,治理可分阶段进行,比如先将流动沙地治理为半固定沙地,然后向固定沙地发展。要根据当地实际生态条件进行土壤恢复,以不进行人为干预、恢复的沙地依然能够自我维持为目标。专家组的一番讲解给了当地工作人员信心。
“标本兼治”促发展
沿着公路穿梭在四川省沿黄县市,时不时就会有牦牛闯进公路,道路两侧的草原上同样遍地牛羊。阿坝州有关负责人介绍,畜牧业作为当地主导产业,是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手段,这也给生态保护带来一定困难。
在若尔盖地区,家畜主要以传统散养为主,其粪尿会直接排在草原上。冬季,粪尿容易冻结,到了4—6月,冰冻期结束,土壤解冻,草原植被尚未完全返青。此时一旦降雨,粪尿中的养分不仅不能被植物充分利用,还极易被雨水冲刷进入河道,导致河流水质出现季节性不稳定的情况。
针对这一问题,汪诗平说:“牛羊粪尿中含有铵态氮等含氮化合物,可以从改善家畜的营养结构出发,降低其粪便中的含氮化合物。”同时,他表示:“在雨季,可以通过人为管理措施,调整放牧家畜的空间分布,降低水源地的放牧强度,或远离河流流域放牧。”
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需要平衡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人、草、畜平衡,人是核心。”汪诗平认为,想从根源上解决畜牧业带来的污染问题,需要对当地产业结构进行升级调整。他根据在内蒙古工作时的经验提出了相关建议。“人们常说畜牧业有‘三驾马车’——奶、肉、绒。奶和绒的附加值是很高的,污染也相对较小,可以重点发展。”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乔琦同样认为,若尔盖县可以充分发挥当地的生态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拓展发展空间。
“从总体调研情况看,四川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效果好,并且形成了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示范项目。但由于当地特殊的环境条件,也有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宋永会表示,接下来黄河中心将进一步梳理调研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尽快找出解决办法,形成相应的解决方案,用科技力量守护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真正确保黄河“一江清水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