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平 申峥峥
科研成果只有落地转化,才能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力军”,也是推动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让新型研发机构在推动成果落地上发挥更大作用,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意义重大。
新型研发机构集基础研究、企业孵化于一体
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型研发机构共计2412家,其中企业性质的机构占比达到72%;全国新型研发机构2021年实现总收入1807.4亿元,其中65.2%的收入来源于企业;通过合作研发、委托研发、技术转让等形式服务企业11.9万家,累计孵化科技企业近2万家。新型研发机构为加快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科技创新治理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了重要贡献,逐渐成长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全球创新格局与经济结构。新型研发机构作为顺应时代发展的科技创新产物,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及企业孵化于一体,依托于商业化模式运作,在经济结构转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受限于区域及行业领域等因素,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型研发机构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决策行为不同、发展路径各异、转化能力强弱不均,在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障碍。部分新型研发机构存在立项研发与市场脱节,立项时研发项目未紧密匹配市场需求,成果落地应用场景承接不足,创新链未能有力支撑产业链等情况。部分新型研发机构的成果转化还处于起步阶段,科研、经济、社会效益一体化的人才发展环境、绩效评价机制尚不成熟。
瞄准靶心才能进一步促进成果转化
当前,创新成果落地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变量。新型研发机构要瞄准以下“靶心”,才能更好地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应围绕新型研发机构的公益需求、产业需求和社会需求,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明确新型研发机构的功能定位,坚持体制创新与运行机制改革。积极搭建区域间成果需求和转化交流渠道及共享发布平台,提升市场化资源配置能力;探索建立更加科学的激励机制。在成果转化激励方面,制定成果“有得转”“有权转”“愿意转”“能够转”的具体举措,深入落实科研自主权扩大、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等改革,实施一体化的绩效评价方法,推动成果落地见效。
二是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市场化投融资体系,全力以赴“搭台筑巢”。应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融资、创投和天使资金等多元化方式撬动和吸引多元化投入,为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注入动力,增强多主体参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积极性,强化科研价值、技术开发研究价值,注重科技成果的市场前景和收益,形成创新链赋能产业链,资本链促进创新链、加持产业链的格局,进而全方位推进成果市场化、产品化。
三是构建更加灵活的人才吸引和聚集机制,打造人才聚集强磁场。应以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为目标,创新人才引进与激励政策。一方面,尝试打破户籍、地域、身份、人事关系的制约,多措并举引进高层次人才,让人才能够自由顺畅流动;完善人才培养和绩效薪酬评价制度,通过股权收益、合同制和动态考核等灵活的考核激励机制,实现人才“引进来,留得住”。另一方面,重点引进项目经理人和金融投资、营销策划、成果转化等管理型、专业化、复合型人才,联合企业、高校共同组建创新团队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链接高校院所与企业的作用,为科学家、创业者、企业家提供切实支持,形成人才聚合力,为实现创新成果转化不断提供智力支撑。
四是深入挖掘高价值知识产权,构建严密专利保护网,攻克“卡脖子”技术。挖掘高质量知识产权特别是高价值专利,是解决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成果数量多、结构差、质量低等问题的重要抓手。根据地域产业结构、技术和产品应用等特征,加快构建严密高效的专利保护网,着力提升成果转化效率;进一步从知识产权及成果转化全流程管理入手,严格把关科研、中试平台及成果筛选、引进孵化等流程,提高专利质量并培育和运营高附加值专利,以实现高质量成果转移转化。
(作者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