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至6日,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对公众开放。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许多国家与国际组织积极参展,促进与中国在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图为马来西亚参展人员表演民族舞蹈。本报记者 洪星摄 |
◎本报记者 付锐涵
超高清8K屏幕上,青花瓷“将军罐”的结构、纹理都纤毫毕现,甚至瓷器的光泽都几可乱真,仿佛触手可及。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发展,服贸产品快速迭代,智能化、专业化的特点日益突出。在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综合展上,不同场景下的技术应用成为一大亮点。
“我们聚焦视觉领域的信息还原与呈现,以这只‘将军罐’为例,对它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可以在光学层面上实现微米级精度的真实孪生呈现,让陶瓷表面在烧制过程中产生的气泡都能清晰可见。”四川中绳添眼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运营负责人李孝领介绍,公司正在积极申请PCT国际专利。“一方面我们希望借助自己的独有技术,将国内文物以数字化的形式带去国外,传播中华文化。另一方面,在走出去的同时,也希望给当地文博机构提供数字化服务,实现双方的文化交流。”李孝领说。
在虚拟空间进行建造全过程模拟,湖北省展台屏幕上演示了湖北省疾控中心无图建造过程中的模型。
“传统的建筑设计会产生很厚的一摞施工图纸。我们展示的‘一模到底’借助数字仿真和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了建筑的数字化建造,让施工现场从头到尾不出现一张图纸。”中南建筑设计院北部大区中心营销经理刘少伟介绍,“一模到底”指的是设计模型和高精度加工建造模型的无缝衔接,利用三维标注、虚拟设计与仿真等技术,完成施工模拟和方案预演,最终实现无图建造。“相关技术已经在武汉新一代天气雷达和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项目中试点应用。”刘少伟说。
北京墨迹风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墨迹风云)带来了一款气象服务新产品。“我们的全球雷达融合降水服务产品可以提供过去8小时的反演实况和未来48小时的降水预报,更好地帮助用户去规划短时出行。”墨迹风云相关负责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产品基于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对全球气象雷达观测图片进行智能识别,融合模式数据、卫星数据、雷达数据,递进式提供降水预报预警服务。
在成就展区,“北斗芯片”“四维卫星”等一系列服务贸易和服务业扩大开放领域的代表产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屏幕上展示着多年来我国积极推进服贸合作的成果:2012—2022年,中国服务业累计实际使用外资1.1万亿美元,占全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比重71.1%。2022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近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9%,规模创历史新高。
多家受访企业表示,今年的服贸会氛围更加开放,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全球化、国际化的气象预报服务系统是气象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我们是第二次参加服贸会。此次参展,感觉国际化水平更高。我们的展位也有很多国际友人来参观。”墨迹风云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