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爱平 张景阳
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8月25日—27日,主题为“以科技引领治沙,让荒漠造福人类”的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举行。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在世界上率先实现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双减少’。中国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防沙治沙高质量发展,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鸿忠在主旨演讲中表示。
依靠科技破解防治难题
随着生态科学的持续推进以及节水、育种、光伏和数字技术的加快突破,科技创新在人类认识和实现人与荒漠和谐相处、拓展人类生存空间的作用更加凸显,成为全球应对荒漠化挑战的必由之路。
“多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与推广一批重大荒漠化治理成果转化落地,着力发挥科技引领作用,系统化推进防沙治沙,先后凝练总结出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典型模式,并加快推广应用,为生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涌现出一批成功案例。”中国科协主席、论坛主席万钢表示。
在荒漠化防治的进程中,中国坚持科学治沙,全面提升荒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统筹营造防风固沙林和经济林。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由20世纪末的年均扩展34.36万公顷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66.70万公顷。
“近十年来我国治沙面积2033万公顷,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目前中国沙化土地面积连续4个监测期实现了绿进沙退的转变。”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我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理念,对荒漠化综合治理科技创新进行系统规划。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技术集成开发与区域示范。组织实施‘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等科技研发攻关,提升‘三北’防护林稳定性,建设一批荒漠化防治科技创新基地,初步形成了荒漠定位观测体系和防沙治沙标准化体系。”
携手应对荒漠化挑战
让沙漠更好地造福人类,离不开国际社会的紧密合作。中国的治沙模式经验和技术,正在加快走向“一带一路”沿线的相关国家和地区。
论坛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共同签署了《关于建立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的谅解备忘录》。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揭牌并启动首批落地项目。
“首批‘沙特百亿棵树灌木种质工程和立体光伏治沙工程’合作项目,主要内容包括推广亿利库布其节水灌木种子技术、灌乔草8∶1∶1种植模式以及光伏与治沙生态融合、光伏与低碳产业融合、光伏与现代农业融合的立体光伏治沙技术体系,将在沙特建设年产1亿株的沙旱生灌木智慧苗圃以及规模不低于100万千瓦的生态光伏治沙产业园,助力沙特百亿棵植树计划的落地。”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秘书长王文彪表示。
当前荒漠化防治工作仍然面临许多难题,中国正加强荒漠化防治领域的科技攻关,与各方携手应对荒漠化挑战。
“我们要持续深化荒漠化防治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有关国家、有影响力的双多边机制创新合作,深入开展‘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框架下的技术研发与示范国际合作。推广荒漠化防治领域的先进经验与技术,为全球荒漠化环境治理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王志刚表示。
本届论坛由科技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共同主办,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亿利公益基金会共同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