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4日 星期一
让科研项目评审更加风清气正
——根除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专项整治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操秀英  陆成宽  陈 瑜

    “今天,我有几点注意事项要跟大家提前打一下‘招呼’。”杨俊林此话一出,严肃的会场响起会心的笑声。

    这是近日发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评审会议现场的一幕。评审开始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杨俊林向评审专家们“打招呼”,再次提醒大家一定要防范被“打招呼”。

    不仅是杨俊林,当天,自然科学基金委领导、该委驻会监督委员会负责人在讲话中也一再强调,要杜绝被“打招呼”的情况。

    评审会议室门口立着的易拉宝上,亦醒目地显示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评审纪律提醒”“会议评审专家履职尽责提示函”等内容。

    根除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专项整治工作,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察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以下简称纪检监察组)和自然科学基金委今年开展的重点工作之一。

    “科学性和公正性是自然科学基金的生命线,评审专家被‘打招呼’是损害自然科学基金科学性和公正性的源头性问题。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会同纪检监察组开展专项整治,通过‘正面引导、极限防守、严肃惩戒’等措施,极大地维护了自然科学基金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窦贤康表示。

    “站到对党和国家负责的高度,来进行根治”

    为刹住科研项目评审中的不正之风,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例如,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咨询、评审和验收专家库,采取专家库随机抽取、定期轮换、回避等等。自然科学基金也多管齐下进行防范整治,并取得积极成效。

    然而,评审专家被“打招呼”这一顽疾,因其由来已久、牵扯面广、隐蔽性强,一直难以杜绝。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十年磨一剑,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但在科技界,大家对一些不良风气仍习以为常,‘打招呼’和被‘打招呼’现象就十分典型,也备受诟病。这个问题不解决,就很难保证评审的公平公正。”纪检监察组组长高波说。

    自然科学基金委机关纪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从日常监督情况看,在基金项目评审中,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问题依然突出。有的申请人或依托单位“撒网式”打电话、发信息,请求关照;有的直接“围攻”会议评审现场,当面找专家;极少数评审专家还主动泄露身份,等着申请人来“打招呼”;还有评审专家作为“中间人”,帮助申请人向别的专家“打招呼”,等等。

    “当‘打招呼’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它对年轻人的危害尤其大。”杨俊林坦言,“有的优秀科研人员回国,很快学会了这一套。甚至参加一些学术会议,不少人的目的不是去学术交流,而是搞关系、攒人情。”

    如果任由“打招呼”现象蔓延成一种风气,它对科研生态的毒害可想而知。“我们必须站到对党和国家负责的高度,来进行根治!”高波说。

    “寻求一个突破口”

    “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决定先在自然科学基金委试点,寻求一个突破口。”高波表示,因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直以来做得比较好,科技界给予的评价较高,有一个好的基础。

    根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的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专项整治工作随即展开。窦贤康表示,科学基金作为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肩负着支撑推动我国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光荣使命。科学基金项目的公正评审,事关优秀人才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持,事关国家科研事业的发展大局,事关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实际成效,必须坚持正面引导、严肃惩戒,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切实维护评审的公平公正,维护科学基金的良好声誉。

    这是一场“硬仗”。

    “正因为以往听到的表扬声多,实现自我革命更不容易。”纪检监察组副组长兰池军坦言,专项整治刚开始时,对这项工作的必要性还存在不同认识,有人认为“打招呼”现象长期存在,评审专家也不是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人,怀有“不好治”“治不了”等畏难情绪;更有些人抱有旁观者、局外人的心态,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顽疾的危害性。

    “首要任务是进一步统一认识。”兰池军指出,评审专家被“打招呼”是自然科学基金工作领域易于引发腐败现象的源头性问题,必须抓住这个“牛鼻子”,采取根本性措施,坚决根除顽疾。

    2022年12月30日,纪检监察组与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围绕“根除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主题,召开2022年第二次全面从严治党专题会商会,将这一工作纳入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部署中,体现了高度的重视和鲜明的立场。

    随后,纪检监察组制定出台《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关于整治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专项监督工作方案》,从7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督促推动自然科学基金委扎实开展根除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专项整治工作。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制定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提出5个方面23项重点任务。

    “找到评审专家被‘打招呼’的关键症结所在”

    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扎实的调研是第一步。

    基金评审中到底还存在哪些漏洞,评审专家信息可能的泄漏渠道有哪些,科研人员有哪些好的建议……围绕这些问题,纪检监察组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分别将根除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确定为2023年政治监督专题调研、“科学基金调研年”5项重大调研课题之一,展开系列调研。

    5月5日,窦贤康主持召开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专项整治委内调研座谈会,听取9个科学部负责人汇报,研究提出强化评审保密措施、优化评审专家构成等针对性措施,对确保项目评审公平公正工作作出部署。纪检监察组有关负责同志全程参与了座谈会。

    “这次座谈会找到了评审专家被‘打招呼’的关键症结所在,为从根本上解决顽瘴痼疾进一步凝聚了共识、找到了方向。”窦贤康评价。

    在广泛细致的调研基础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及相关配套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自然科学基金委对防范处理项目评审“打招呼”方面的相关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汇编,形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防范处理项目评审“打招呼”方面的相关制度》;印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期间请托行为禁止清单》,提出项目评审“四方主体”24项请托行为禁止性清单;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与政策局在《2023年度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工作意见》中,进一步严密了各项防范措施。

    此外,自然科学基金委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促进形成项目申请人、评审专家、依托单位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四方主体”联动的矩阵。今年的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工作动员部署会议创新组织方式,邀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地区联络网36家组长单位及其他部分依托单位代表参会,“四方主体”代表结合自身职责定位作表态发言。自然科学基金委领导韩宇、高瑞平对项目评审“四方主体”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四方主体”各负其责地开展评审工作。

    “专家们午饭都是在会场吃的”

    依托这些文件,一系列旨在完善评审流程的新举措陆续出台。例如,在今年基金项目评审中,评审专家信息被列为工作秘密进行管理。

    自然科学基金委机关纪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此前评审专家名单既不是工作秘密,也不是国家秘密,“就算发现某个人泄露了,能怎么处理?缺乏法律依据。”

    “现在,评审专家名单已经被列入工作秘密,谁要是泄露出去,就是泄密,我们就可以依法惩治。”纪检监察组第三纪检监察室负责人说。

    同时,自然科学基金委强化极限防守,进一步严密了各项防范措施,比如,鼓励探索“分批次”指派或通知专家的工作模式;探索建立知晓面可控、扁平化管理、可溯源的评审专家选取工作机制;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类项目评审为抓手,优化项目评审管理流程,提高大同行专家比例;明确与细化评审过程中的具体保密内容,等等。

    此外,9个科学部在组织评审会议过程中,还采取了一些更加具体的措施。比如,要求答辩人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不得在评审专家驻地住宿、用餐;答辩结束后迅速离开,不得逗留;要求评审专家从收到会议邀请开始直到评审会议结束前,避免与答辩人员主动交流;要求答辩类项目评审会一天之内结束,评审专家报到即统一保管手机,会议期间不离开会场区域,等等。

    “今年‘杰青’等需答辩类项目的评审均要求一天完成,专家们午饭都是在会场吃的,全程手机被统一保管。”杨俊林说。

    自然科学基金委监督委员会多年来一直开展驻会监督工作。自然科学基金委监督委员会委员、化学科学部面上项目评审会驻会监督工作组组长苏先樾透露:“今年,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防范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除了政策宣讲,我们还会及时处理相关投诉线索。”

    同时,纪检监察组全程密切关注基金项目评审会。今年基金项目评审期间,纪检监察组参加评审会7次,进行驻点调研监督。

    “今年是个好的开始”

    重拳出击,效果显现。

    “今年还真没有收到一个‘打招呼’的。”评审专家、天津大学教授巩金龙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评审专家、复旦大学教授刘宝红也笑称:“我们专家之间交流都说,确实没有‘打招呼’的。”

    “往年本子一送出去就会收到电话或信息,问他的本子在不在我这里,今年基本没有。”评审专家、北京大学教授裴坚表示,“今年我还参加了‘杰青’的评审,据我观察,没有任何人有‘不轨’动作,最后评出来的结果认可性也很高。”

    这样的结果让评审专家们很欣慰。

    “基金评审的风气整体是很好的,特别是‘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机制出台以后进一步得到提升。”巩金龙说,绝大部分评审专家都有一颗公允心和学术良知,有自己的学术标准,“我们都深知项目对申请人的重要性,如果做不到公平公正,良心会不安。”

    专家们同时认为,国家层面的专项整治,如果能从根本上杜绝“打招呼”现象,会让评审专家和申请人都得以“解脱”。有专家坦言,虽然会坚守自己的标准,但若是熟人、师长甚至自己所在单位的领导来“打招呼”,也免不了要礼貌寒暄、回复,会占用不少精力。

    “今年是个好的开始,成为常态后,就不会有‘打招呼’的现象,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刘宝红说。

    高波表示,针对反映“请托、打招呼”的投诉举报,以往调查处理主要由自然科学基金委诚信办来完成,今年纪检监察组加大了执纪办案力度,同时督促自然科学基金委诚信办、机关纪委认真处置投诉举报,对违规违纪违法问题将一查到底,决不姑息。推进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专项整治,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传递抓党风政风促进科技界学风建设、激浊扬清、优化科研生态的鲜明信号,让科研人员实实在在感受到评审环境的改善。

    “是一个起点和切入点,但绝非终点”

    对于根除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专项整治工作,科技部党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社会各界也予以广泛关注。

    “评审专家被‘打招呼’专项整治工作开展得很及时,如果能在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起到示范作用,对全国其他类型的科研评审都会起到促进作用。”苏先樾说。

    在杨俊林看来,整治评审专家被“打招呼”这项工作的目标是要形成“不敢打,不能打,不想打”的局面,“我们工作人员、评审专家、科研人员都期待这一天早点到来!”

    专项整治行动会不会是“一阵风”?这是公众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从今年的情况来看,专项整治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这个效果一定不能昙花一现!”窦贤康表示,明年还会继续深入推进评审专家被“打招呼”专项整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确保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各类项目,尤其是人才项目的评审工作取得更大进步。“我们这届党组的决心是明显的、是坚决的,我们一定要给中国科技界留一方净土,一定要让那些奋斗的年轻人能够脱颖而出,让‘打招呼’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让科技界的风气清朗起来也不是一阵子的事。整治评审专家被‘打招呼’是一个起点和切入点,但绝非终点。”高波强调,希望通过开展专项整治,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的领导下,强化与驻教育部、驻中国科学院等纪检监察组的沟通协作,组织协同推动科研生态进一步好转,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