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真】
◎本报记者 何 亮
近日,安徽农业大学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落下帷幕,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以下简称工学院)推荐的“助粒计划”等19个项目脱颖而出、晋级大赛决赛,晋级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均稳居全校首位。这是工学院以“竞赛育人”为抓手,着力培养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工学院围绕“培养什么样的新工科人才”“如何培养新工科人才”,持续建机制、强阵地,抓载体、亮特色,使人才培养与竞赛育人高效联动、与竞赛文化深度融合、与竞赛实训有力衔接。“通过参加学院组织的一系列学科竞赛,我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也激发了我继续勇攀科技高峰的信心和决心。”已被推免至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博连读的工学院2023届学生杨威龙说。
学科竞赛不仅“赛项目”,也“赛育人”,对人才培养状况进行“综合检验”。工学院围绕“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通过学分嵌入、活动策划、项目路演等方式,将学科竞赛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我们将参加学科竞赛作为学生创新实践学分和年度综合测评加分的重要指标予以认定,将指导学科竞赛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成果奖励的重要参考予以明确,从顶层设计上保证了学生和教师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积极性、主动性。”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国学说。
“能够在高水平学科竞赛中摘金夺银,得益于工学院日益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和日趋完善的竞赛育人政策。”作为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负责人,以及连续两届“互联网+”国赛金奖的指导老师,吴蒙然道出了该院近年来学科竞赛屡结硕果的奥秘。
“我们的安徽省智能农机装备工程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南方农业装备科学观测实验站等科研平台,全年面向参与竞赛的师生免费开放;我们打破年级、专业和班级的限制,组建‘工匠科创班’,对学科竞赛实施项目化管理、专班式推进,有效整合了各类竞赛资源……”张国学表示,工学院以学科竞赛为龙头,聚焦项目发掘、赛事组织、人才培养等重要环节,搭建竞赛育人多元载体,为师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保驾护航。
“在竞赛育人模式推动下,工学院学生综合素质和‘双创’能力普遍提高,创新创业典型及成果不断涌现。”张国学告诉记者,近5年,工学院年均组织1000余人次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年均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100余项,荣获“互联网+”国赛金奖2项。
张国学表示,工学院将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构建竞赛育人模式,为培养更多新型人才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