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本报记者 何 亮 房琳琳
首善之区,以都城的厚重涵养文化之美,以科技的创新助力“壮骨强筋”。
北京通州大运河畔,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剧院、图书馆、博物馆拔地而起,给人宏伟壮阔之感。当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建筑群,“文化明珠”四个字跃然脑海。
剧院的设计灵感提取自漕运码头岸边的“古粮仓”,图书馆的设计元素来源于银杏叶片和森林山谷,博物馆的设计理念来源于船舶、风帆与水浪,建筑师充分发挥大运河文化意象,用先进的建设手段将千年前忙碌的运河图景,永久性地定格在绿心公园的一片绿海之中。
在世界上最大的无隔墙开敞阅读空间,借助世界最大的“智慧机械书库”,你会轻松地徜徉于知识的海洋,低头可以迷醉在书山文海,抬头可以饱览运河风光,何等惬意!
回到城中心,文明赓续传承的故事,像珍珠一样散落在百年老字号中,熠熠生辉。
吉祥大戏院的国粹脸谱可以画在外国友人的脸上,回旋有力的京剧传唱着忠孝仁义的东方文明,泰安里的青砖和五彩玻璃流淌出文物建筑骨架的生命力,300多岁的正乙祠古戏楼是我国第一座整体木制结构室内剧场,现已重张启幕,欢迎宾客。
798艺术区链接起19个国家35个国际文化艺术类机构,首创郎园品牌让传统纺织厂区变身文化产业园区……它们在开放交融中,传递当代中国文创品牌独有的态度。
北京还是包容的,颇具时代特征的科技元素,带着高质量发展的基因,在实体企业乃至数字经济大潮的勃兴中,充分表达、自由生发。
一路行来,全球领先的物流机器人企业有之、普惠百姓的电子地图企业有之、迭代升级的高端制造企业亦有之……北京的科技范儿与京城的海纳百川交相辉映,散发着先进产业赋能城市的独特魅力。
在宏大规划中、在文化交流中、在开放创新中,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正涌动着沉稳而有力的时代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