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军论坛】
◎郑之松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当今时代是一个变革创新的时代,军队作为遂行国家政治军事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始终走在创新的前列。
目前,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军建设发展和战斗力提升的突出矛盾。补上军事斗争准备的短板、突破武器装备发展的瓶颈需要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也需要创新。
未来信息化战争,胜负只在一瞬间,比敌人快一秒、比敌人准一点、比敌人猛一些,往往就能夺得战场主导权。如何打得快、打得准、打得赢?一方面要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立足现有装备大胆创新,最大限度发掘装备作战性能,以此推动战斗力整体跃升;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发挥官兵主体作用,善于集纳群众才智,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让科研难题得到解决、创新成果产生效益,助推战斗力持续有效生成。
创新战法训法为战斗力赋能
“剑不如人,剑法要胜于人。”现代战争表面上看是硅片与硅片、钢铁与钢铁之间的较量,但实际上是交战双方的战场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预测能力的比拼。面对新旧装备并存的实际情况,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战法训法,才能提升战斗力。
应当紧盯对手“变”,做到“敌变我亦变”,利用我方优势制定战法训法,以己之长破敌之短。应当围着任务“转”,把任务作为提升战斗力的磨刀石,不断创新和检验战法训法。应当跟着装备“换”,伴随武器装备更新创新战法,摒弃“刻舟求剑”式的机械化思维。特别是,随着新质武器装备入列,及时研训新战法已经成为发挥武器装备性能的重中之重。
集纳官兵才智推动科技创新
知战胜者在卒伍,创新驱动离不开“群蜂智慧”。再高明的作战思想,最终都要由基层官兵落到实处;再先进的武器装备,最终都要由基层官兵操作使用。我军历史上,著名的王克勤运动、郭兴福教学法等都是普通官兵创造的。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基层官兵是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力军,他们身处军事斗争准备最前沿、战斗力建设链条最末端,对装备器材使用、组训方式调整、训练短板弱项的感知最有发言权,只有尊重官兵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他们立足本职岗位创新创造,才能汇聚起巨大的创新能量,不断使创新成为推动部队战斗力建设的强大引擎,让科研难题得到解决、创新成果产生效益,助推战斗力持续有效生成。
应当积极营造支持创新、敢于创新、矢志创新的内外环境,搭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探索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为那些善于创新的官兵加油鼓劲,营造处处是创新之地、个个是创新之才的良好氛围。
着眼科技发展升级装备性能
武器装备是部队战斗力生成和提高的物质基础,随着实战化训练难度、险度与强度的增加,新装备的性能与承受能力也经受着考验和挑战,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离不开科技创新。
改进武器装备、增强作战性能是战斗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必须主动作为,把武器装备建设的薄弱环节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主攻方向,选准突破口,打好主动仗,打造新质战斗力。超前布局装备战斗力的新增长点,着眼军事科技发展,依托现有装备平台,及时将新技术新成果纳入应用范畴,通过科技创新为战斗力插上翅膀,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紧盯最新技术前沿,为备战打仗提供可靠参考。升级武器装备并在实战化演练中进行检验,让装备焕发出新的活力。
军事力量的较量说到底是创新能力的较量,作战能力的差距实质是创新能力的差距。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技术如何进步、装备如何更新,创新永远是战斗力的源头活水。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注定充满了艰辛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紧贴实战,紧贴部队需求,着力解决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努力寻找战斗力生成新的增长点,推动部队练兵备战向更高层次发展。
广大官兵尤其是科技工作者应当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理念,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努力在基础理论创新、前沿技术创新、武器装备体系创新上求突破,让创新之花在战场盛开,不断推动强军兴军实践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取得新成就。
(作者系海军潜艇学院大校副院长兼教育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