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07日 星期五
广东大科普格局基本形成
全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4.8%

    ◎本报记者 叶 青

    将科普类别列入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评选范围、推进“粤科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营、利用散裂中子源等“大国重器”作为科普教育平台……

    7月6日,广东省科普工作现场推进会暨省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在东莞举行,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围绕“铸强科普之翼 厚植创新沃土”主题,广东整合资源创新方式,多元化推进科学普及工作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全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8%。

    带动超数万人次参与科普项目

    刚进入暑假,广东科学中心等科普场馆已迎来参观高峰。目前广东的科技场馆建设已形成体系,建有包括广东科学中心在内的综合科技场馆38家。广州科学馆、深圳科技馆(新馆)正在建设中,其中深圳科技馆(新馆)将打造全球首个数字文明创新科技馆。

    据介绍,广东现共有科普专职人员近1万人、兼职人员近7万人、注册科普志愿者13.7万人。通过发挥科普项目的导向辐射作用,2014—2022年间累计立项超千项,支持金额超2亿元,培育科普项目实施团队近千个,带动超过数万人次参与科普项目实施。

    江门市聚焦构建现代科技馆体系+科普传媒集团+“科普+N”的“1+1+N”全域科普工作体系。华南国家植物园自主开发6大主题75种自然教育科普课程,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高端资源科普化课程。

    广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龚国平表示,近年来,广东高位筹划推进科普工作,“两个同等重要”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大科普格局基本形成,科普传播力、影响力和渗透力不断增强。

    探索推进科普产业化

    “我们在全球首创了‘野生动植物种源基地+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救护放归+文化旅游’五位一体的生态价值转化可持续发展模式,成功开展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教育和实践活动。”长隆集团首席动植物官兼集团副总裁董贵信介绍,目前长隆已构建认知、研学、保育的全维度课程体系,形成100余门参与式科普课程,将公益课程带入100余所中小学和大学、社区。

    2023年,长隆被科技部、国家林草局授予全国首批林草科普基地,是57个科普基地中唯一一个民营科普单位。以市场化、企业化的思路推动科普公益事业发展,正是广东的创新做法之一。

    “探索建立科普投入多元化机制,充分发挥广东市场经济发达的优势,鼓励 支持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等积极参与科普事业,多方筹措资金,为科普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广东省科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郑庆顺表示。

    会上,广东粤科普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揭牌。该集团将开展“粤科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营等六大主要业务,力争3年后转入市场化运作,5年内实现上市,推动公益性科普事业与市场化科普产业协同发展。目前韶关、江门市科普集团已成立并开展相关业务工作。

    支持社会力量设立科普奖

    “十四五”期间,广东将推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建有一座综合性科普场馆,40%以上县(市、区)建成一座以上实体科普馆。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广东正采取系列措施推进全省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如鼓励粤东、粵西、粤北部分财政困难的县(市、区)在现有场地的基础上改建科技馆,特别是推广河源市紫金县科技馆体系建设经验,采用“花小钱,办大事”的改建、共建、共营模式。目前,韶关市南雄市、湛江市遂溪县、阳江市阳东区科技馆改建工作已启动。

    在持续推动科普政策制度完善落实基础上,广东将推动重大科普工程建设,以“数字政府”建设为抓手深度赋能科普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普惠化。并将推动配强科普专兼职队伍,制定专职科普工作者职称评聘标准,落实科普项目纳入科技进步奖范畴,支持社会力量设立科普奖。同时,广东还将着力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鼓励各级政府通过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科普发展,探索依托“大专项+任务清单”方式支持地市开展科普工作。争取到2025年建成科普产业基地10家,培育科普产业领军企业50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