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06日 星期四
四川绵阳:让科技成果无缝对接“大市场”

    【聚焦科技自立自强·看招】

    ◎陈 科  通讯员 郭若雪

    本报记者 王 怡

    6月27日,四川省绵阳市云上大学城创新港内,浙江大学电磁兼容与安全研发团队正围绕与绵阳市企业的合作项目进行技术攻关。面对与科研院所、企业物理距离的缩短,团队成员黄岸丰直言:“得到了成果转化‘保姆式’服务,现在订单接到手软。”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一环。作为我国唯一的科技城,科技创新已成为绵阳市最鲜明的城市底色,目前,绵阳市已确立以“科技立市”为首的“五市战略”,创造性推出了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科创基金小镇、科技顾问、科技助理和“人才十条”“金融十条”“科创十条”等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的创新举措,为科技成果转化打通“中梗阻”。

    牵线搭桥,为科技成果“做媒”

    “这款设备主要是应用于涂层固化行业,每年能够为企业减少VOC(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大概340吨、节约电费成本390万元。”6月9日,在“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绵阳市最新科技成果对接会上,四川智研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严鹏程携最新科技成果“登场”。尽管只有短短10分钟,该成果却凭借“硬核”竞争力吸引了各方关注。

    活动结束后,服务该企业的绵阳市第三批科技助理丁浦洋,很快收到了绵阳农商行与四川智研科技有限公司“看对眼”的信息,他立即“穿针引线”,让“千里马”与“伯乐”牵手奔向市场。

    在成果转化中,有不少企业面对技术难题,想向院所、高校抛出“橄榄枝”,却苦于没有渠道。为此,绵阳市打造“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科技创新品牌,常态化开展对接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9场,面向全国发布科技成果近600项,推动产学研合作30余项。

    按照绵阳市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十条政策(试行)》,目前该市已设立10亿元科技创新资金,从人才、载体、金融、服务多个维度加大科技供给,形成全链条服务、全要素覆盖的创新政策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政策红利让企业看到了发展机遇,也让在绵科研院所、高校“放开手脚”。绵阳麦思威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俊在政策发布后,第一时间将相关信息发到了工作群。在陈俊看来,“科创十条”针对性强,让在绵阳市的大院大所、企业、高等院校“捆绑”在一起,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解决好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问题。

    多点发力,促进“双链”融合

    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构筑起支撑绵阳市“科技立市”的底座,也叠加出城市创新发展的高度。如何深挖本地“富矿”,打破院地“两张皮”,变独舞为共舞?是摆在绵阳市面前的现实课题。

    在中国(绵阳)科技城激光技术应用产业园内,首批入驻的中玖闪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就是绵阳市龙头企业长虹与大院大所合作的新样本。

    “利用FLASH闪光放疗技术,能将传统放疗1个月的治疗周期缩短到1秒钟,同时降低放疗副作用。”在该公司实验室内,副总经理刘贤洪正与同事们加快技术攻关,“这款设备在提升癌症患者治疗率、生存率方面具有颠覆性作用,预计今年底就能实现工程样机设计与制作。”

    中玖闪光成立于去年9月,尽管“年轻”,但发展迅速。目前,公司已组建包含5位国家级专家、20多位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在内的科研团队,拥有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高能X射线加速器核心技术,正力争成为全球高端医用放疗设备提供企业。

    能在新兴产业抢占先机,根源在于绵阳市的科技底蕴与成果转化——绵阳市通过打破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壁垒,不断促进科研院所的成果“外溢”为新兴产业。随着“科技立市”战略的实施,院所也开始主动拥抱成果转化。目前,绵阳市已与驻绵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航空动力科创中心、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目前,在绵阳市建设的中国(绵阳)科技城激光技术应用产业园,正围绕激光技术应用产业链,与大院大所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发展、高端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已签约项目22个。这意味着,闯出一条转化道路的同时,绵阳市正拼出一条产业“新赛道”。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