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大队长张斌(中)与机组成员交流(2023年2月18日摄)。 新华社发(余红春摄) |
◎本报记者 张 强 通 讯 员 唐 俊 何植百
海天一色,碧波万顷。近日,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多架轰-6K战机雷霆出击,与兄弟部队多型战机体系编队,前往大洋深处开展训练。驾机穿梭云海,绵密云雾快速拂过座舱,虽已多次驾机执行任务,但副大队长张成梁还是忍不住感慨,“太快了!”快,不仅是飞行速度,也是该大队“加力”奋飞的姿态。
70余年前,抗美援朝战场,大和岛的上空,该大队首批飞行员驾驶9架杜-2轰炸机临空轰炸,以“全摧毁、零战损”的辉煌战绩,开人民空军航空轰炸作战样式先河。
70余年后,在强军十年的宏大叙事中,成体系组织绕飞台岛、飞越宫古海峡和巴士海峡、前出西太等字眼不断出现,轰-6K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作为多次重大事件参与见证者的飞行二大队,面对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始终保持清醒,淬火加钢,锻造出无坚不摧的“空中铁拳”。
锐气不减,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来到飞行二大队空勤楼的人,都会被门厅左侧的浮雕文化墙所吸引。文化墙正中,是一个遒劲有力的“首”字。“首建新功、首装首夺、首用必胜……”文化墙上,24个以“首”开头的词语,记录着该大队创造的一次次纪录、取得的一个个辉煌。
“首”字,是创纪录的“第一次”,也是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故事。几年前,轰-6K列装该大队。作为一款几乎全新的轰炸机,轰-6K具备了防区外打击能力。至此,该大队正式告别临空轰炸的单一作战方式,探索远程精打的新路径。然而,轰-6K所装备的先进武器装备、数字化系统,对该大队飞行员来说,别说摸过了,“见都没见过”。
面对心里没底的官兵,时任大队长李晓松掷地有声:“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必须尽快形成战斗力。”夜以继日,宵衣旰食。不到3个月,该大队首批改装人员就提前完成改装任务;首飞不到7个月,该大队即执行南海战巡任务;不到10个月,该大队前出第一岛链,执行远海任务。
善于闯新路,勇于建新功。把坡度压到最大、实弹打到边界、远海飞到最远……近年来,该大队率先展开夜间轰炸射击等实战化课目训练,先后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表彰,被所在战区评为备战打仗先进典型,被空军授予集体一等功。
敢于领跑,牢牢站稳制胜高点
“未来战场,开轰炸机或许不能再像以往那样,突防时恨不得贴着地皮飞。作为空中进攻力量,我们必须做到‘一发导弹定乾坤’!”该大队武控师陈昊告诉记者。
那年,该团领受某型导弹首次试打任务。当时部队刚改装轰-6K不久,导弹配套的航迹规划系统使用也才刚刚起步,几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大队官兵联名向团党委递交请战书,并立下了军令状:1个月后试射。
“没有人给我们下任务,更没有人来指定谁去打……”时任教导员张鑫回忆起往事甚是感慨,“凭啥?全凭一股闯劲!”大队全员上阵、分组攻关,对导弹数据、毁伤效果、评估检验等进行全过程精算、全链条深研,不仅圆满完成了试射任务,还培养出一大批“导弹通”。
“按部就班永远只是追赶者,敢于创新才能成为领跑者。”飞行大队长张斌感慨道。赶上空军快速转型的好时代,大队官兵每个人都保持着乘风而上的奋飞姿态。一次体系对抗演练,时任大队长李锐在与歼击机部队交流时突发灵感,提出基于联合体系,与歼击机互创条件实施攻击的设想。就是这个大胆的想法,让他们在随后的演习中大放异彩,形成的战法获得战法创新二等奖。
科技强能,用创新迎接时代托举
喜欢拼装飞机模型的飞行员文献臣,几乎拼出了所有的中国空军现役飞机,却一直没有拼出一款轰-6K模型。
在他看来,和老一代轰炸机相比,轰-6K虽然外形没有太多的区别,但发动机、航电系统、操纵系统已有了质的变化,科技含量明显更高。
“科技塑造未来,看不到科技之变者,必被时代所淘汰。”文献臣说。而遭遇那次“滑铁卢”后,该大队官兵对这句话也是深信不疑。
2020年,作为领先改装的部队,大队参加“金飞镖”考核却大败而归。究其原因,是因为虽然轰-6K的科技含量更高,但他们在航线规划等方面,还停留在传统的人工规划模式上,新战机的潜力没有完全发挥,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
痛定思痛,大队武控师张九木带领大家苦熬数月,研发出高空投弹计算软件。后又利用上高原、赴戈壁、飞远海等时机,收集了不同地域、气象条件下的数据,滚动修正、更新版本。现在,软件能将计算时间缩短五分之四,使导弹的命中率提高近20%。翌年,空军“金飞镖”考核首次在海上拉开战幕。复杂多变的海况下,导弹弹道极易受空中风速、湿度、场压等因素影响,失之毫厘差则千里,难度可想而知。没想到,正是得益于这款软件,该大队最终夺冠。
“保持好恰当的迎角,去拥抱这个时代,时代会给你向上的托举!”张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