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冠军
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对荒漠化防治工作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为我们扎实推进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应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科学推进荒漠化防治工作,推动荒漠化可防、可控及沙区可持续发展,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以科学态度看待荒漠化防治
当前,我国荒漠化治理呈现“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但仍需看到,我国“三北”地区生态依然脆弱,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基本面仍未根本改变,我国的荒漠化防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我们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荒漠化防治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推动科学防治荒漠化。一方面,要恢复被人为破坏的植被,治理人为造成的沙化土地,防控人为因素导致的荒漠化;另一方面,也要尊重自然,荒漠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地球生物圈的生态平衡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应严格遵循不同类型荒漠的形成与发育规律,保护好荒漠生态系统的原生性、完整性,在进行荒漠化防治时,要树立分类分区治理的科学态度、因地制宜,决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以系统思维谋划荒漠化防治
要树立系统思维,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整体推进荒漠化防治。
首先,要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以治沙、治水、治碱为重点,着力培育健康稳定、功能完备的生态系统。特别是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高效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坚持以水定绿、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推动科学灌溉,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
其次,要协调处理好荒漠化防治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荒漠化地区多是较贫困的地区,需要统筹荒漠化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以生态产业发展提高农牧民收入,保护生态建设成果。
此外,还要强化区域联防联治,不仅要严格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控,优化农林牧土地利用结构,留足必要的生态空间,而且要统筹谋划到沙漠边缘和腹地、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源区和路径区的综合治理,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生态防护网络。
以专业技术助力荒漠化防治
做好荒漠化防治工作,必须科学推广应用成熟的防沙治沙技术,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首先,要提高防沙治沙的科学化水平。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针,推广使用乡土树种、草种,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相结合,确保防治的质量和效果。实践中摸索形成的生物基可降解纤维沙袋沙障治沙等技术以及《飞播治沙造林技术规程》《流动沙地沙障设置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为防沙治沙与沙生植物栽培经营提供了科学指南,有效控制了沙源扩散。
其次,要提高防沙治沙的机械化水平。聚乙烯纱网沙障铺设机、植物沙障栽植机、小型手扶式草方格压沙车等机械化设备,极大地节约了劳动成本,提高了荒漠化防治的成效。
此外,要提高防沙治沙的信息化水平。通过建设沙漠生态大数据服务平台,不仅有助于提升当地生态环境智能监管能力,而且通过着力建设植物种质资源库、专家智库、微生物菌库、沙漠治理知识库,有助于打造数字化荒漠治理新名片。
以人才培养支撑荒漠化防治
1960年,原内蒙古林学院成立我国第一个沙漠治理专业,1998年,该专业与水土保持专业合并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截至目前,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24所高校都开设这一专业。2022年,在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中,“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被增列为一级学科,凸显了国家对于该领域的高度重视。
大批扎根基层的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坚持把论文写在防沙治沙的大地上,把成果转化到“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上,在荒漠化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关的农林高校可以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综合优势,通过建设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沙产业学院等措施,搭建专业实践和野外综合实习的平台,全面提高复合应用型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
(作者系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