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14日 星期三
创新“布阵” 产业“冲锋”
——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全国第一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本报记者 叶 青  龙跃梅

    “投入运行4年多来,已完成9轮开放共享,完成1000多个科研课题,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在位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散裂中子源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陈和生娓娓道来,他们将提供更为丰富和完备的研究手段,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界、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需求。

    中国散裂中子源已成为广东科技创新的一张特色“名片”,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动能。科技创新如何引领高质量发展?6月9日起,科技日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从一线寻找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密码。

    “万米载人潜水器焊接工艺验证、高铁车轮的研发与测试,散裂中子源都在里面发挥出关键性作用,助力产业发展。”陈和生道出了前沿科技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梁勤儒介绍,广东持续攻克阻碍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初步形成一批体现国家使命和广东担当、能够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撑广东高质量发展。

    目前,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指数连续3年位居全球第二。2022年,该省研发经费投入达到42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26%,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加到6.9万家,研发投入、研发人员、高新技术企业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广东不仅发力“从0到1”的创新,更是打破源头创新到产业发展的壁垒,把前沿科技转化成生产力,孕育出大量新业态、新模式。

    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牵头建设的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仅在2022年,发表论文277篇,其中多达28篇刊发在《细胞》《自然》《科学》等国际期刊。深耕科研的同时,该研究院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架起科研服务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双向车道”,助推深圳合成生物产业发展。

    “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的模式创造性地让“穿白大褂的”和“穿西装的”在一栋楼里工作,打破了“从0到1再到10”的产业孵化时间壁垒,建起“科研—转化—产业”的全链条企业培育模式。在此模式孵化下,该研究院钟超博士和大学同学崔俊锋联合创办的公司,已于2022年8月进入合成生物产业园并启动中试车间建设,今年1月宣布完成逾亿元融资。

    “我们强化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最佳阵地。”梁勤儒说。

    创新不仅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也已成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取胜的法宝。广东博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力威)研发的绿色环保锂离子电池,包括轻型动力电池、消费类电池、小型储能电池以及锂离子电芯等深受行业青睐,产品远销亚洲、欧洲、美洲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有一个预研的项目团队,根据客户的需求,把专业领域最新的技术应用到产品中,解决客户的痛点,给客户增加甜点。”博力威副董事长刘聪透露出自身的秘诀。

    不只博力威,东莞新能源产业“遍地开花”。2022年,东莞市新能源集群实现营业收入667.3亿元,同比增长11.3%。

    新能源产业集群也是广东省重点打造的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之一。近年来,广东省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为广东的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绘出“路线图”。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黄华东介绍,广东高起点培育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记者了解到,2023年一季度,广东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1.14万亿元,增速达3.1%。

    目前,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7万家,全部工业增加值达4.8万亿元、占全国近1/8。去年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7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47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