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2日 星期一
30年从试水到示范
江南小城探索中德合作的太仓路径

    ◎本报记者 张 晔  实习生 吴 婷

    截至2023年3月底,太仓的德资企业总数已经达到485家,形成了汽车核心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国内德企集聚度最高、发展质效最好、与本土企业融合发展最佳的地区。

    30年前,来自德国的斯坦姆博士,带着家族传承百年的弹簧制造技术,“试探性”地在上海旁边的江南小城——太仓,创建了当地第一家德资企业——克恩-里伯斯弹簧有限公司。

    30年后的今天,当初那个仅有6个人的“小工坊”发展成为拥有1000余名员工、年产值达15亿元的“弹簧大王”,一根根高精度的弹簧产品从这里运往世界各地,广泛应用于汽车和心脏起搏器中。

    一次看似偶然的投资,在太仓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为德企在华投资的成功案例,带动大批德企翩翩而至。

    5月11日,科技日报记者跟随科技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组织的“魅力城市苏州”采访团来到太仓。太仓市科技局副局长何伟伟介绍,截至2023年3月底,太仓的德资企业总数已经达到485家,形成了汽车核心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国内德企集聚度最高、发展质效最好、与本土企业融合发展最佳的地区。

    “中德合作”示范区强势崛起

    “太仓的营商环境和生态环境都非常好,不仅政府服务无微不至,大到企业厂房建设,小到人才补贴都是事事贴心,太仓还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投资环境,中国的本土化产业链也越来越完善,与我们合作的上下游企业都充分保证了产品交付的质量和时效性,包括沟通的形式也都是越来越好。”卓能电子(太仓)有限公司总经理Viktor Ungemach表示,苏州太仓的优质资源和中国的庞大市场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给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人才优势也是德企落户太仓的重要原因之一。太仓市作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成功的县级市,具有不错的区域优势和完善的政策。大量产业人才在太仓就业创业,一定程度上为太仓德企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

    此外,太仓还探索了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全国首个AHK(德国工商大会)学院落户太仓,建立了中德培训中心等“双元制”教育基地,直接为德企“量身定制”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累计培养一万多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效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

    如今,“德企之乡”已经成为太仓闪亮的金字招牌,聚集56家“隐形冠军”企业,累计发布国际标准7项、国家标准172项;2013年,科技部认定太仓高新区为苏州国家先进制造技术国际创新园;截至目前,太仓市德国籍人才占全市外籍人才约30%……这座特色鲜明的“中德合作”示范区正强势崛起。

    本土化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当温婉含蓄的江南风情与严谨细致的德式工业文明交汇融合,太仓政府就敏锐地意识到转型的时机到了。太仓传统的粗放型、集约型产业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产业变革,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推动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

    漂洋过海的工业4.0就像一面镜子,近距离接触下映射出中国在产业技术等方面与国际存在的差距。太仓面积小、人口少,想要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学习德国经验成为一项重要的选择。

    近年来,太仓以中德企业合作推动产业链补链、强链、扩链,提高产业链协同发展能力。在与德资企业融合的过程中,德国企业先进的技术、营销和管理等优势,带动了太仓市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完成了制造业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生产模式的转换。

    为推动德资企业技术辐射溢出,太仓已建成中德创新园、弗劳恩霍夫硅酸盐研究所太仓中心、中德智能制造联合创新中心等多层次科创载体以及太仓(斯图加特)、太仓(柏林)、太仓(亚琛)等海外离岸创新孵化中心。

    “目前,大部分太仓德资企业都进行了本土化的创新研发或创新成果的本土化应用,我们在工作中秉持着紧跟中国大战略的趋势,在过去的5到10年里一直积极地去做一些本地化的布局,包括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高端医疗制造以及航空航天行业。”Viktor Ungemach表示,太仓德资企业与本土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了产业配套、研发创新、人才共育、资本联合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形成德资企业与本地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新态势和产业新模式。

    太仓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全市95%以上的规上德企进行了本土化研发及创新成果的本地化应用,每年研发投入近10亿元。中德技术合同成交额170亿元。

    目前,太仓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039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2家,累计申请PCT专利1079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