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曦
在周泽奇办公桌一侧的墙上,悬挂着一张习近平总书记与他握手交谈的照片。那是2013年5月14日,作为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副院长,他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成果转化的瞬间。
时间回到10年前那个生机勃发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提出“三个着力”重要要求: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此次视察中,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给予天津众多像周泽奇这样的科研人员创新动力,也为天津这座老工业城市科技创新发展蓄势赋能。10年来,天津市把“创新”融入城市血脉,“创新”的种子在津沽大地生根发芽,开出高质量发展之花。
“从0到1”种下原始创新的种子
2022年岁末,中国科学院院士、物创海河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军和物创海河实验室研究员袁明鉴带领团队研发的重大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期刊。这也是天津物创海河实验室2022年4月成立以来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
该成果被评为“有希望将钙钛矿材料带入下一场显示技术革命”。
“依托海河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天津市着眼突破‘卡脖子’技术,深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打造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的核心支点。”天津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朱玉兵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目前天津已建成物创、细胞生态、信创、现代中医药、合成生物学、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等6个海河实验室。
海河实验室的建立是天津瞄准世界科学前沿、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发力原始创新的缩影。
全球首次实现“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全球首例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成功……10年来,天津不断加强基础研发投入,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建设重大创新基地和创新平台,一项项成果实现零的突破。
成果源源不断转化结出累累硕果
科技创新既要“顶天”,更要“落地”,面向经济主战场。
实现异地定点悬停功能的超长航时轻质太阳能无人机、具备独立水下全天候工作能力的“海燕”水下滑翔机……在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服务中心大厅内,一项项“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的重大成果诠释着天津市科研项目落地转化背后“由智变金”的故事。
天津市科技局以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心为核心,搭建高水平的成果转化体系。
“该平台以市场为导向,创新推出线上交易平台+技术经理人的运行模式,解决技术经理人的能力、意愿、资源3大痛点,推动跨区域、跨机构之间的技术经理人合作。”平台运营方联合创星董事长滕健介绍,平台以需求为切入,开展成果精准对接,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链条服务。
2022年市级科技成果登记1703项,其中26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天津迎来了创新“丰收季”。
为了让更多科创资源“聚宝盆”转化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天津市全力打造的天开高教科创园即将于5月18日正式开园,预计到2027年,天开高教科创园将引进孵化科技型企业约1000家,吸引高水平人才超5000人。
创新为生产赋能为生活添彩
“2013年5月14日,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新天津生态城考察生态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我有幸在现场展示了当时十分先进的智能终端远程控制智能家电技术。”当时的讲解员、现任国家电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数字科创中心主任秦丽杰对10年前的场景记忆犹新。
该生态城是我国首个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区所在地。如今,新能源技术、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等被广泛应用,智慧绿色电网的蓝图正一步步在生态城内实现。
科技创新同样为生产带来新气象,在距离生态城18公里的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远程操控岸桥、自动化场桥与电动集卡紧密配合,码头新建风机、光伏设备持续输出绿色电能。
这里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之处。多年来,智慧改造、绿色升级在天津港从未停歇——获批全球首个港口自动驾驶示范区,新建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完成天津港集装箱码头自动化升级……
与智能港口建设相匹配的还有天津海关通关能力的提升。天津海关自主研发的“矿产品固废排查仪”“5G+辐射探测智能机器人”等多项技术应用于日常工作中,提升了海关检测、执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