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颖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这为当下做好科学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对于青少年科学教育,各个中小学校都在不断探索,主要从两条路径开展:一是在学科课程中增加更多科学教育的内容;二是利用“强基计划”,开展科学教育尖端人才的早期培养工作。但在实践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科学教育跟学科教育的关联性与替代性问题、科学教育的课程建设困境等。我们应吸取历次教育改革经验,思考科学教育的持续性、科学教育的课程内容、教育体系等问题,既要梳理科学教育与学科教育交融的部分,又要梳理科学教育独立的部分,从人的成长规律出发,探索科学教育规律。
一些针对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整体水平并不尽如人意。从学校层面看,很多学校的科学教育还停留于数理化等学科知识上,有的学校增加了科学家讲座课程,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没有从根源上解决科学教育的问题。
新时期新契机,做好中小学科学教育,需要从根源上解决科学教育观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拓宽知识视野,用真实的情境启发学生去感知、去探究、去思考,让学生保持好奇心、求知欲。当下,需要常态教学、课后服务、社区教育、家庭教育一起发力,让学生在一个相对完备的环境中开展科学学习,让他们形成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习惯,用所学知识去观察、了解、思考。学生从小夯实了基础,再经过系统的训练,一定能成为我国各行各业创新的中坚力量。
当前,受各类教育资源的限制,学校开展科学教育的内容是有限的,且多以教师讲授为主,校外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北京虽然有众多的博物馆、科技馆、科学体验馆,但往往局限于特定的项目和有限的实践场景,缺少相应的专业配套课程,学生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对实践能力的提升达不到预期效果。包括少年宫、科技协会、居民社区等组织的科学活动在内,学生能够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较少。面向新时代开展中小学科学教育,调研学生学习的需求,需要系统设计若干教育主题,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供学生选择,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让科学教育真实发生。
中小学时期的科学教育重在体验,重在启发,重在培育,通过感性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激起学生的探索欲,这需要从事科学教育的人员思考新情境下科学教育的方法策略。
第一是学校主体作用的发挥。学校要充分挖掘现有的科学教育的人力、物力资源,对教师进行科学教育方法的培训,引导教师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性设计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有特色、有个性、可供自主选择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夯实科学教育的基础。
第二是学校主导作用的形成。学校适度调整教育方法,将教育外延到家庭、社会,发挥家、校、社科学教育合力,厚植科学教育的土壤。
第三是学校与科技场馆、科研院所、大学建立教育联盟,将充分转化、利用社会科学教育资源,丰富学校的科学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真实的学习场域,将学校建立的学习经验用到复杂的真实情境中,用科学家精神、科学事件等强化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研究的志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行有道,达天下。科学教育应从中小学抓起,体现系统性、贯通性和成长性。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