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颉满斌
通 讯 员 吕小曼 任雪燕
4月14日下午,兰州大学秦岭堂B109阶梯教室座无虚席,一场名为《仰观造化何以为人》的讲座在这里举行。讲授内容从遗传物质到电视剧《狂飙》,从“异亲抚育”到《赵氏孤儿》,让人很难分辨这是堂生物课还是哲学课。大屏幕上,表情包和网络“热梗”一个接一个,牢牢地吸引着席间学生的注意力。
这堂课的主讲人是兰州大学生态学院青年研究员赵序茅。他在讲台前一边踱步一边侃侃而谈,轻松自如地将一个个知识点设计成“包袱”。
走上过无数讲座的讲台,赵序茅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场合。
今年2月,赵序茅获得“典赞·2022科普中国”科研科普人物提名。
“我愿化作一座‘桥’,桥的一头连着科研,另一头连着科普。”这是赵序茅在博客中写下的话,而他的经历便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野外考察中屡次涉险
赵序茅的科研工作,多数是与野生动物打交道。动辄十天半个月的野外考察随机性极强,经常是兴致勃勃地带着目标去,结果却空手而归。
守望着广袤无垠的荒野,赵序茅从未觉得无趣。“没有成果的时候就拍拍照,我还喜欢捡石头,观察它们的纹路和颜色。”他说。
谈及做野外调查的经历,赵序茅显得既平静又激动。“印象中经历过的困难还是挺多的。有一次,我去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找滇金丝猴,带路的当地人说爬上山就能看见,结果就是找不到。后来起雾又下雨,回不了驻地了,晚上就在一个小木屋里睡觉。半夜听见敲门声我也没管,第二天醒来才看见木屋边好几个熊的爪子印。”他回忆道。
让赵序茅终生难忘的,是去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次考察经历。
“那次,我从山上滑下来了,大概滑了十几米,流了好多血,裤子都染红了。当时,我以为自己腿要断了,到现在受伤的地方还没长好。”赵序茅边说边指着腿,脸上没有半点惧色。
即使多次涉险,但赵序茅依旧甘之如饴。从事野外科考的这些年,他走遍了西藏、新疆、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的偏僻山野。在赵序茅拍摄的照片中,不变的除了他灿烂的笑容,还有那一身装备:大棉袄、冲锋衣、登山杖、望远镜,以及一个囊括干粮、帐篷和医疗用品的万能包。
说起自己与动物研究结缘,赵序茅用“先结婚、后恋爱”来形容。“并不是因为我喜欢动物,才走进这个领域。而是它‘找’到了我,而我没拒绝,渐渐地喜欢上了它。”赵序茅享受着等待、观察、记录动物的全过程。
在自媒体平台持续进行科普
早在读研时,赵序茅的导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就发现他笔力不凡,于是鼓励他在科普工作方面有所作为。读博时,赵序茅的导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明研鼓励并支持赵序茅在做好科研的同时兼顾科普。
自此,赵序茅走上了漫长的科普道路。迄今为止,他共发表学术文章30余篇、出版著作25部,为中小学生和政府部门开展公益科普讲座200余场。
对赵序茅来说,做科普的初衷只是为了排遣孤独,如今却有了更大的收获。
“我喜欢给孩子分享野外的经历,孩子们也乐意听我讲。”赵序茅忘不了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也时常被无心插柳后收获的谢意所温暖激励。“有一位从外交部退休、九十多岁的老大爷给我写感谢信,说他养的一群鸟集体‘叛逃’了,而我写的《动物知道人性的答案》一书解答了他的疑惑。”
渐渐地,科普成了赵序茅的一项使命。即使没有什么“真金白银”的收入,他也依旧愿意做下去。
“我意识到,我可以做点事,哪怕是很小的事。走科普方向的‘大V’毕竟是少数,有人做‘大树’,就有人当‘小草’。我愿做科普路上的一棵‘小草’。”赵序茅说。
在以“西域鸟国”为名的博客中,赵序茅陆陆续续发表了157篇博文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时,赵序茅在以“动物翻译官”为名的公众号和抖音号上持续进行科普。
来到兰州大学的这几年,赵序茅先后被评选为“金城首席科普专家”“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如今,赵序茅将教学、科研、科普融合在一起,互相补充相互促进。
在一篇博文的末尾,赵序茅这样写道:“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听众遍及天涯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