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士雨 本报记者 何星辉
“高山杜鹃国家创新联盟”通过搭建新的平台,充分调动省内外科研力量,形成以花卉产业为路径、大生态结合大旅游的新模式,为贵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创新动能。
“杜鹃花似海,满山留异香”。4月6日,记者走进位于贵州省毕节市的百里杜鹃管理区,看到天然野生杜鹃花进入了盛花期,吸引了众多来自省内外的游客。杜鹃林带绵延百里,铺天盖地席卷而来,非常壮观。
近年来,借助贵州旅游产业化的东风,百里杜鹃景区大放异彩。而背后,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
花期短成为旅游发展痛点
百里杜鹃景区位于毕节市中部,这里有一片125.8平方公里的原始杜鹃林带,分布有60多个品种的杜鹃花,是迄今为止已查明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种类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杜鹃林,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园”。
近年来,百里杜鹃景区依托当地罕见的高山杜鹃资源,推动了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拉动贵州旅游增长的龙头景区之一。百里杜鹃景区以花为媒,带火了农家乐、民宿、农副特产等周边产业,赏花经济逐渐成为乡村发展的“财富密码”。
据统计,从今年3月15日至4月2日,百里杜鹃景区共接待游客197.99万人次,同比增长1043.7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94亿元,同比增长1647.45%。
不过,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百里杜鹃景区的赏花经济也曾面临“昙花一现”的痛点。生长在野外的高山杜鹃因花期过短,盛花期仅15天左右,一度成为制约当地杜鹃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
盛花季之后就是漫长淡季,对于依靠赏花生存的当地农户,增收的幅度被花期大大限制了。如何走出赏花经济“花期短”的困局,尽可能延长杜鹃花的花期,让游客告别“走马观花”,成为当地旅游产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科技支撑让“好花长开”
近年来,百里杜鹃景区管委会与贵州师范大学开展合作,由陈训研究员和乙引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实施协同攻关,对当地马缨杜鹃、露珠杜鹃和迷人杜鹃等3种高山杜鹃实施花期调控。
“在百里杜鹃景区,漫山遍野的杜鹃不同于盆栽,不可能通过温室控温、光照调节等常规方式来调控花期。同时,景区内的杜鹃品种繁多,每个品种的花期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为各个杜鹃品种重新寻找新的花期调控手段。”乙引教授表示,经过3年的科研攻关,科研人员先后进行了植物生长激素调节、日照调节、微量元素调节等多种试验,最终研制出高山杜鹃花期调控的专用喷洒剂,对部分主要杜鹃花品种调控花期效果最佳,通过花蕾的提前发育和延迟发育等方式让杜鹃的花期延长了10天左右。
改良引进在不同时期开花的杜鹃新品种,也是百里杜鹃花期延长的又一重要方式。
2016年,百里杜鹃景区与贵州师范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病虫害防治、花期延长、品种繁育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通过近两年努力,贵州师范大学科研团队在全球范围内上千个杜鹃花品种中,初步挑选出数十种花期差异大、观赏性佳、可能适应贵州当地气候环境的品种。
“目前,已有6种杜鹃杂交繁育获得成功,开始进行花苗培育,并将大规模种植。届时,这些不同时期开的高山杜鹃品种能让百里杜鹃的花期从2月中旬延续到7月底。”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唐明教授表示,还有18种不同时期开花的杜鹃也完成了实验室验证工作,通过将更多不同时期开花的品种进行搭配,百里杜鹃景区的观花期将延长至9月份。
协同攻关推动高效可持续发展
有了百里杜鹃景区的成功经验,乙引教授团队把目光瞄准了贵州的高山杜鹃。
为打破原有区域内组织间的横向壁垒,促使省内外的高校、科研院所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高山杜鹃研究和产业健康发展,2021年,由贵州师范大学牵头申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成立的“高山杜鹃国家创新联盟”正式挂牌成立。
“高山杜鹃国家创新联盟”的成立,旨在通过搭建新的平台,充分调动省内外科研力量,在高山杜鹃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与新品种选育、花期调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最终形成以花卉产业为路径、大生态结合大旅游的新模式,为贵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创新动能。
其间,高山杜鹃国家创新联盟通过克隆高山杜鹃花色呈色关键酶基因并进行功能验证、发现杜鹃远缘杂交生殖隔离存在非对称性和胚拯救技术、突破远缘杂交不育技术难题等理论创新,突破了种间杂交育种技术、种苗繁育技术和花期调控等关键技术,促进了新品种筛选机制、规模化苗木生产和旅游创收期延展。
“我们同联盟成员单位合作,通过杂交育种选育了‘奢香’系列高山杜鹃新品种。”据高山杜鹃国家创新联盟秘书长、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杰副教授介绍,目前,“奢香一号”已经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植物新品种办公室的审核,获得新品种证书,后续系列杂交新品种已经提交申请,将陆续推动上市,为贵州高山杜鹃产品开发注入新动力。“我们将通过联盟的协同研发将有力推动高山杜鹃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刘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