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
◎本报记者 王延斌
这两年,聚焦农业科技提升、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建设等关键环节,山东省农科院建立了“菜单式”引才模式,由企业、园区、农民提出产业发展需求,该院根据需求定向选派专业型人才提供支持。他们与当地的创业者、管理者成了好搭档,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挥洒智慧。
3月15日,在山东省费县位于群山环抱中的核桃山谷种植基地里,摆放着160多种来自世界各地的核桃品种,无论是心形核桃,还是红瓤核桃,都让当地种了几十年核桃的村民们开了眼。
这一场景的打造者是来自山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的科技特派员——“核桃博士”陈新。他不仅引入了“良种+良法”,改变了村民们几十年的种植习惯,还推动国内先进的核桃仁深加工生产线落了地,核桃价格由此翻番,一条从种到收、从加工到销售的全链条初步成型。
在费县,像陈新这样的科特派还有100多名。他们来自山东省农科院,在“三个突破”的背景下来到这里,成为“第一镇长”、企业副总或者“产业链长”“第一村主任”。
“三个突破”战略是山东省农科院提出的一项计划,即利用3年时间,选派300人,投资3亿元以上,在山东西、中、东部分别选择郓城、费县、招远3个县(市),打造乡村振兴科技引领型齐鲁样板。
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上,他们以破解科研、生产“两张皮”难题为着力点,引领技术潮流,打造一条条全产业链,成为乡村振兴“合伙人”。
废物变“宝贝”,农业大县探索实践循环模式
在费县燕鸣湖村外,几十个大棚连成一片。大棚内,一朵朵黑木耳从白色圆柱状菌包里钻出来。这里是菇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放到以前,该企业负责人胡孝天需要到处收购木屑作为菌包原料,但山东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博士韩建东的到来改变了这一状况。
一方面,科特派韩建东将废弃板栗、山楂树和金银花枝条粉碎成颗粒,加上配料研制成了新型基质,替代了木屑;另一方面,生产木耳的废料菌渣被做成有机肥,就地还田。
如果说韩建东的实践是循环经济“点”上的突破,那么,费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则代表着农科院专家们的整体力量。
在该园区,几十位科特派瞄准可复制、可推广的目标群策群力、深度参与,作物秸秆还田、林下种植食用菌、畜禽养殖废弃物还田等多种绿色循环模式就这样被集中到一起。
今年2月13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农业废弃物收集利用处理体系”。“费县是农业大县,但长期面临着农业废弃物带来的压力。”在费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李全法看来,如何用科技手段处理巨量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废弃农药包装,是一个重大课题。
在山东省农科院专家的推动下,费县沿着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专家联合27家企业主体攻关关键技术,最终打造了一条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如今该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07%,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7%,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90.03%。
这一模式也引起了山东省副省长陈平的注意。
3月7日,他在视察费县农业科技示范园时,对该模式提出要求:“要进一步探索不同环境下的县域生态农业循环模式,总结提炼出更加灵活、更可推广、更可复制的先进经验,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充沛的内在动力。”
创业者搭档科特派,乡村振兴需要更多科技支撑
养兔子、卖兔肉,这是山东正宇兔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宇兔业)负责人王鹏之前的日常工作。但自从博士刘公言担任科技副总之后,正宇兔业发生了质的变化。王鹏感叹:“原来养兔子也是需要高科技的。”
费县是家兔养殖大县。长期以来,正宇兔业瞄准肉兔饲养、屠宰、加工发力。但当刘公言第一次走进该企业加工车间时,却发现了问题:兔耳朵、兔爪子等副产品被“便宜处理了”。
身为山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家兔与宠物繁育饲养创新团队的一员,博士刘公言向王鹏传递了一个观点——宠物食品行业是一个新蓝海,而兔耳朵、兔爪子正是制作宠物食品的好原料。
他与该院家兔团队一道,将兔耳、兔爪、兔内脏等屠宰下脚料,制成了宠物喜爱的高端食品。至此,正宇兔业原先无人问津的家兔副产品市场价由每吨300—500元提高至7500—8000元。
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王鹏正在筹划将家兔的某些器官变成药物,刘公言和畜牧兽医所创新团队无疑成了他的最大底气。
在费县,类似于刘公言与王鹏这样搭档成功的故事还有不少。山东省农科院“三个突破”费县指挥部指挥长李文刚总结: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合伙人”。不少成功案例表明,田野里的创业者与农科院的专家搭档,攻关企业课题,让最新成果落地,尤其需要双方彼此认可,通力合作,宽容信任。这是一个机会,是一个改变企业和产业的机会。
正是基于这种信任,金满田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电虎接受了博士解备涛的“处方”——更换甘薯品种,推广脱毒薯苗,采用滴灌高畦技术。
这“三板斧”下去,他的育苗基地“起死回生”了。如今,西到新疆,北到吉林,再到河南、河北等地,都有这家合作社的客户。
这两年,聚焦农业科技提升、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建设等关键环节,山东省农科院建立了“菜单式”引才模式,由企业、园区、农民提出产业发展需求,该院根据需求定向选派专业型人才提供支持。他们与当地的创业者、管理者成了好搭档,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挥洒智慧。
以乡村为阵地,团队协作打造全产业链
在两年半时间里,陈新为费县马庄镇打造了一条核桃产业链。
费县多山,当地种植核桃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虽然大家都对种植核桃情有独钟,但是品种混杂、技术落后、产业链缺失等问题长期存在。对症下药,这位“核桃博士”沿着产业链布局技术链——
在产业链前端,他瞄准当地核桃品种、产业、技术等领域难题,从建设核桃孵化园、低产园改造和抚育管理入手,推动核桃亩产量增加了150公斤;在产业链后端,他联合企业共同研发新产品和攻关新技术,着力攻克核桃破壳、涩皮脱除和鲜核桃保藏等加工的关键技术,建成1000平方米的核桃深加工车间,可实现年产风味核桃5万吨。
他还与企业合作,为当地核桃产业打造出“育繁推—产加销—游购娱”核桃全产业链模式。如今,核桃山谷种植基地已成为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
打造全产业链,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李文刚告诉记者,到费县挂职蹲点的科特派都不是独自作战,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团队,都有全所、全院干部专家作后盾、当参谋。
他举例说,博士解备涛背后有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甘薯遗传育种与栽培生理团队,博士王中堂背后有果树研究所枣创新团队,博士韩建东背后有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新型基质研制岗位团队,博士刘公言背后有畜牧兽医研究所家兔与宠物繁育饲养创新团队,博士许晓晖背后有畜牧兽医研究所公共卫生创新团队……
山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李长胜表示,实施“三个突破”战略,是该院贯彻落实“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重要指示精神的有效举措;选派科研人员到沂蒙山区蹲点,是弘扬新时代沂蒙精神、走好沂蒙山之路的具体行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为老区人民送去先进的技术成果,带动他们增收致富,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