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12日 星期日
强化科技支撑,守护人民生命健康
科兴中维的工作人员检查自动西林瓶包装线上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标签。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摄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我国始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健康中国建设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是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开展创新的动力。

    ◎本报记者 张佳星

    在心血管等20个常见病、多发病领域,我国建成了50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生物医药领域,建成了7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等5家医疗机构中建设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动实施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

    从疾病的诊疗到研究,从医药的研制到转化,我国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正逐步构建与完善。随着我国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体系能力显著提升,一批批重要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近年来,我国获批上市1类新药达80个,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前的16倍;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我国迅速确认病原,开展科学溯源,研发系列诊断产品、疫苗和药物,十余款新冠疫苗和药物陆续上市,为打好传染病阻击战奠定基础;医学基础研究原创成果厚积薄发,在免疫机制研究、慢病防治策略等方面凭借新分子、新技术交出全新“中国答卷”。

    临床研究筑牢人民健康基石

    “临床研究是基于人体所进行的医学研究,是医学研究的精髓。”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指出,临床研究水平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医学水平,还直接关乎救治患者的医疗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临床研究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如设立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实施与临床研究相关的科技创新工程等,以推动其发展。

    “可以看到,在国家各个重大医学科技项目中,临床研究占比越来越大,成果产出也越来越多。”王辰介绍,中国医学科学院肩负建设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的职责使命,通过机制体制的创新、评价体系的设置逐步推进我国临床研究提质增效。

    例如,中国医学科学院构建了引导国内医疗机构进行研究的评价体系,即中国医院和医学院校的科技量值(STEM)。在该评价体系中,临床研究权重占比高。临床研究立项、产出以及能实际转化出的临床技术、药品、治疗方案等被列入评估内容。

    科技量值的设立让全国的医疗机构(医学院校)同台竞技,形成“千帆竞发”的局面,引导临床医生在治病救人的同时开启医学科研的新征程,受到全国医疗机构的关注。

    “要鼓励医生和医务人员做研究。”王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应设置兼备实验和临床能力的医学科学家培养项目,完善研究型医生的职业发展激励机制,进一步引导倡导医生做研究,建立高素质临床研究队伍。

    同时,中国医学科学院开展了重要医学年度进展和重大成就的评价,引导医学研究聚焦解决事关人民生命健康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我国医学界成绩不凡,尤其在与人民生命和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疑难杂症和危重症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里程碑式成果,改变了过去主要基于国际结论为临床指南的面貌,形成了以中国人疾病谱和临床特征的诊疗指南,不断筑牢国人生命健康的基石。

    基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基础研究是现代医学发展的根基,也是医学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依据国际经验,从基础研究到重大创新产品的转化时间约15—20年,积累不足会影响未来与人民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技术和产品的保障能力。基础研究近年来取得丰硕成果,人类对疾病的认识从器官、组织、细胞水平深入到基因、蛋白的分子水平。

    我国聚集基础研究的新领域,着力推进基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目前,我国医学领域论文总量不断增长,合作研究的占比不断增加,在所有已发表的论文中,医学健康领域合作规模最大。

    更多基础研究领域向纵深发展,将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长期、可持续的科技供给。为此,医学界需要持续开展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

    王辰坦言,当前医学科技创新仍存在总量不足、质量待提高、碎片化、不均衡等现实问题。要继续强化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持之以恒地加强医学基础研究,大力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以完备的体系、充足的资源、先进的平台与生态,促进我国医学科技蓬勃发展。要特别关注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体系建设,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国家医学研究,建设专科与多学科共病临床研究网络,制定临床数据标准体系,建立高素质临床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研究型医生职业发展激励体制,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在推进构建国家医学卫生健康战略科技力量过程中,亟须设立专门的国家医学健康科学基金,不断完善国家医学战略科技人才体制。

    新技术促进医疗服务质量同质化

    移动式CT、人工智能诊断、物联网跟踪、全流程管理……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在今年两会上与科技日报记者分享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案,它们让远在山区的民众也能享受到三甲大医院的诊疗服务。

    “在我们西部的边远山区、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CT这种在大城市早已普及的医疗设备是非常稀缺的,因此,很难进行一些癌症筛查的早期诊断。”李为民说,“健康中国行动要求关口前移,我们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为此,华西医院积极开展创新应用,降低先进设备的使用门槛,让优质医疗资源覆盖广阔的山区、边区。例如,开发车载CT直接开进社区、开到农村就地筛查;用人工智能方法辅助基层医护人员提高他们的诊断水平;建立全程管理体系,对癌症高危人群进行全程健康管理。

    让所有技术为人民生命健康所用。全新技术的赋能,让医学诊疗技术正在向更便捷、更精准、更可及的方向发生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

    例如,近期ChatGPT的出现表明人工智能发展到了新阶段,如何让其更好服务于人民健康?华西医院在联合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与联影集团签约,共同宣布将充分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先进技术,打造基于肺癌等重点疾病的专科医联体模式,进一步实现早筛早诊,以及区域和临床科研的联动。

    “我们希望让华西医院优质专家资源拥有‘无限分身’。”李为民解释,“比如很多不在成都的患者想找华西医院的大专家看病,能不能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把专家‘复制’出来跟大家无障碍、高专业性地交流呢?我想,通过学科的进一步交叉融合创新,这些想法在不久的将来是可以实现的。我们将进一步推进医疗服务质量同质化,全面推动健康中国的实现。”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