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荣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扬州试验站站长、江苏里下河农科所小麦研究室主任、扬州九三学社社员
“粮食产量1.37万亿斤,增产74亿斤”“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作为一名从事农业科研的全国人大代表,听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这些来之不易的数字、提出的新的目标,我备受鼓舞、倍感振奋,也有了更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就体会到了父老乡亲种田的艰辛和生活的贫困。因此,高考那年,我就立志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农业农民做点事,用知识技能提高粮食产量、减轻农民负担。从本科到完成博士学业,我始终没有离开农科。从事小麦育种30多年,我见证了我国农业育种、栽培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也感受到了农村农民日新月异的变化。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面对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病虫害高发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应当急国家所急、想农民所想,从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到实处,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赤霉病被称为小麦的“癌症”。我们团队研究世界各地种质资源的赤霉病抗病基因组成,提出以扬麦抗性背景为基础,聚合其他抗病基因,通过多组合、大群体选择,打破了赤霉病抗性和不利农艺性状的连锁,实现了抗赤霉病与高产协同遗传改良的重大突破,育成了我国首个抗赤霉病、高抗白粉病的高产新品种“扬麦33”。
如何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推动农业增产增效?这不仅是摆在农业科技人员面前的一个时代命题,也是我重点关注和思考最多的问题。
稳产增产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目前,就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来说,尽管机械化程度有了显著提高,但仍存在良种推广示范难、农企科创能力不足、农机碎片化严重等问题。
在我看来,要进一步突出科技引领作用。如今,每年审定的品种不少,但真正产量、抗性和品质都优秀的品种不多。因此,在育种上要改变传统的育种思维方式,打破各自为战的格局,建立协同创新联合体,针对粮食生产的共性难点,集中优势兵力,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关,选育出一批适合大面积种植的高抗高产优质粮种。
在生产上,要突出农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的协同发展方向,加快培养复合型农业技术人员,注重应用先进栽培管理技术,推广机艺融合精确耕播技术,实现农机农艺融合,切实提高种植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切实以耕种的“高质量”换来收获的“高产量”,全面增创农业发展新动能,助推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过国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