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6日 星期一
向着万米海底一路“潜”行

    ◎本报记者 何 亮

    【新亮点】

    1月22日,“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东南印度洋蒂阿蔓蒂那海沟最深点完成深潜作业后,成功回收。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抵达该海沟的最深点,由此拉开了对该海沟系统科学考察的序幕。

    海沟最深点、人类首次抵达……这些战绩只是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国际科考航次任务中的一个缩影。

    目前,“奋斗者”号已在南太平洋、东印度洋连续工作150多天,下潜60余次,下潜深度多次突破万米。“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这三台载人潜水器已累计下潜接近一千次,中国逐渐成为全球载人深潜的骨干力量。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深海技术与装备研发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和进展,其中之一就是我国大深度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装备谱系初步建立。”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殷敬伟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载人潜水器不仅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国之重器”,也是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具体实践。

    2002年,“蛟龙”号正式立项,作为中国第一台大深度载人深潜器,其设计目标定在了海下7000米。在“蛟龙”号研制成功前,我国研制过的载人潜水器的最大深度只有600米。

    从600米到7000米,数字背后是技术跨越。“蛟龙”号计划用10年时间,走完国外同行用了近60年才走完的路。

    2012年,载人深海潜水器“蛟龙”号研制并海试成功,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从600米一步跨入7000米。

    “蛟龙”号之后,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成为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共识。经过慎重论证,2009年,我国第二台大深度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关键技术开始研究。它的下潜深度回撤到4500米,但关键技术国产化率超过95%。这意味着,它的研发难度并不小于“蛟龙”号。

    为了攻克“蛟龙”号的国产化难题,科技部先后部署了8个项目(课题),经过8年的艰苦攻关,我国具备了载人舱、浮力材料、锂电池、推进器、海水泵、机械手、液压系统、声学通信、水下定位、控制软件等10大关键部件的自主研制能力,“深海勇士”号国产化率超过95%。

    2017年,“深海勇士”号在我国南海完成全部海上试验任务,此时,我国的载人深潜事业已经迈出向万米进发的步伐。

    此前一年,“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立项,核心任务是研制全海深万米载人潜水器。

    经过近4年攻关,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3位潜航员也在第一时间通过水声通信系统表达心声:“亲爱的观众们,万米的海底妙不可言,希望我们能够通过‘奋斗者’号的画面向大家展示万米的海底。”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