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强 通讯员 海 洋 詹丽红
“老班长,我们来看您了。”2月17日上午,第79集团军某旅“雷锋班”战士们再次来到雷锋纪念馆为老班长雷锋扫墓。
在人们的注视下,战士们细心擦拭、清扫着雷锋墓的每一个角落,而后整齐列队,面对雷锋塑像庄严敬礼。
时光回转至1962年8月15日,年仅22岁的雷锋心脏停止跳动,一张灿烂的笑脸凝成丰碑。1963年3月5日,毛主席为雷锋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人民日报》发表。此后,全国广泛开展学习雷锋活动。
时光荏苒,“雷锋班”战士把“雷锋传人”当作“终身荣誉”,把雷锋精神视为“传家至宝”,在强军征程上唱响了新时代雷锋之歌。
岗位学雷锋,强军当先锋
这段时间,广州市黄埔区委组织部干部唐青格外忙碌。作为“雷锋班”退伍战士,他一边忙着日常工作,一边忙着筹划单位的学雷锋活动。
那年,唐青从北京大学携笔从戎来到“雷锋班”。他回忆道,新战友来到“雷锋班”,上的第一堂课是参观雷锋纪念馆、连队荣誉室,学的第一首歌是《学习雷锋好榜样》,看的第一本书是《雷锋日记》……
跟着雷锋的足迹,一代代“雷锋班”战士在平凡岗位上演绎“党让干啥就干啥、党让干啥就干好啥”的责任担当。
2020年9月,下士衣用帅远赴俄罗斯参加“国际军事比赛-2020”。作为我军重装备运输车组里兵龄最短、年龄最小的选手,他夺得“汽车能手”赛事重装备运输车单车赛和接力赛两项第二名。
与其他选手不同的是,直到报名参赛时衣用帅才第一次摸到重装备运输车的方向盘。
面对陌生课目,衣用帅铆在训练场,上万次练习让他的大拇指根部关节变了形,手掌布满大小血泡,一碰就钻心的疼。坚持不住时,雷锋“夜投手榴弹”“苦练驾驶功”等故事,就像过电影一样在他脑海中一幕幕闪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驾驶“零经验”到扬威国际赛场,衣用帅最终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士兵突击”。
“革命需要我烧木炭,我就去做张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枪眼,我就去做黄继光。”“雷锋班”战士牢牢记着这句话。
2020年,“雷锋班”副班长叶子贵远赴马里执行维和任务,构筑掩体是工兵分队的日常任务。为确保工程质量,叶子贵和战友们总结出“掩体中心加装钢条”施工技术。可这样一来不仅施工难度增加了,还需要1名焊工。正在这时,叶子贵站了出来。太阳暴晒后的工字钢,温度达到50多摄氏度,他拿起焊枪开始从零干起。靠着这股拼劲,叶子贵和战友们构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防御工事。
创新“三件宝”,传承雷锋精神
“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用年轻的生命回答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的人生之问,也给“雷锋班”留下永恒的精神富矿。
记者采访中得知,每当有人来“雷锋班”参观,战士们首先介绍的是“三件宝”:修鞋机、理发箱、节约箱。
时代在变,信仰不变。如今,老“三件宝”虽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雷锋班”战士与时俱进传承弘扬雷锋精神,创新开设了新“三件宝”:知雷锋云平台、学雷锋公众号、做雷锋连心网。
“新时代,必须赋予雷锋精神新的内涵,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近雷锋、感悟雷锋、学习雷锋、争做雷锋。”“雷锋班”第27任班长牟振华说。
有了新“三件宝”的加持,“雷锋班”发起“微锋助学”活动,5年多来累计帮扶困难学生400余人;搭设共建平台,开展“雷锋书屋”“爱心字典”“暖心锅炉”等系列活动,吸引万余热心群众参与其中;担任全国287所中小学校外辅导员,指导建立300余个“雷锋小组”“雷锋中队”……
在“雷锋班”战士的影响下,雷锋精神的种子播撒到了更多人的心田。
那天,跟随“雷锋班”离开雷锋纪念馆时,记者碰到一位志愿者小解说员。他叫陈恩铭,今年刚上四年级。别看年纪小,可他在这里已有三四年的时间。
“雷锋是我家乡的英雄,‘雷锋班’的叔叔们一直在传承雷锋精神。我要讲述雷锋故事,弘扬雷锋精神,让更多的人去了解雷锋、学习雷锋。”陈恩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