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3日 星期四
研究与创新专家委员会建议——
德国需要改进创新政策
德国研究与创新专家委员会对德国未来的创新政策提出一系列建议,包括由总理府负责人亲自领导和协调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创新合作等。
图为在“科技万岁”科技创新展览会上拍摄的德国沃洛科普特公司的纯电动直升机(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里特·埃斯摄)

    ◎本报驻德国记者 李 山

    【科技创新世界潮】

    2月15日,德国研究与创新专家委员会(EFI)向总理朔尔茨递交了关于德国研究、创新和技术绩效的年度报告。通过比较分析德国创新体系在国际间的优势和劣势,EFI对德国未来的创新政策提出一系列建议,包括由总理府负责人亲自领导和协调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创新合作等。EFI强调称,德国的“创新政策也需要一个转折点!”

    研究和创新环境亟待改善

    1月6日,德国著名生物技术公司BioNTech宣布,将在英国而不是德国进行个性化的癌症疫苗研究,并计划在剑桥设立一个由70名科学家组成的实验室来实施该项目。BioNTech公司强调其选择在英国进行临床试验,是因为英国对研究更加友好的整体环境。英国在疫情期间快速批准并推动新冠疫苗的接种,并且在基因分析能力方面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德国专家则分析认为,BioNTech的选择不是因为德国缺乏资金、医疗基础设施和技能,而是因为数字化不足,行政程序迟缓,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德国临床研究的行政工作量也要大得多。这些繁文缛节严重阻碍了德国的医药健康研究,使得科技创新不能很快得到应用。该事件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德国作为研究和创新地点的不足,也给德国的创新政策敲响了警钟。

    德国研究与创新专家委员会主席、耶拿大学的经济学家乌维·坎特纳教授说:“我担心BioNTech不会是最后一家将其研究活动转移到国外的公司。”这种担忧不仅仅适用于制药行业。其他创新行业也受到影响。目前为止,德国很少考虑某些法规如何影响发明和创新活动,例如数据保护相关法规的不明确就会增加企业的研发成本,甚至可能会阻碍创新。如果德国想作为面向未来的关键技术的发源地,就必须迅速而根本地进行改进。

    重大转型急需战略协调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德国政府不仅面临相关的新安全政策挑战,还必须应对气候变化(脱碳)和数字化等重大转型。EFI强调,德国政府在这方面取得的进展有限。转型不仅需要大量技术和社会创新,来自不同政策领域的广泛措施还必须协同工作。然而,现实情况表明,德国政府不同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筒仓心态”似乎仍占主导地位,围绕创新和转型的政策和战略很难相互衔接和协调。

    借鉴2022年德国的年度关键词“时代转折点”,坎特纳说:“创新政策也需要一个转折点!这是在企业和社会中营造乐观精神的唯一途径,这对于实施转型极为重要。”鉴于不断出现的新危机,研究和创新预算不断增加的时代可能已经结束。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资金上,德国都无法继续像以前那样进行政策协调。要想取得进展,德国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灵活的政治风格和合适的治理结构。

    EFI为此建议德国联邦政府设立一个常设的未来委员会,以协调各部门的创新和转型相关战略。例如未来的研究和创新战略、数字战略和创业战略等。坎特纳表示,这些重要的任务无法通过内阁会议或个别部门的协调得到充分执行。按照EFI的构想,未来委员会应设在联邦总理府,由总理府负责人来领导,并定期向联邦内阁和联邦议院报告。委员会的常任成员应包括那些深度参与创新和转型相关问题的部长,同时可临时咨询其他部长。

    深挖自身创新潜力

    此外,EFI还认真分析了德国在研究和创新方面的弊病。首先是军事和民用研究之间过于严格的分离。这意味着德国错失创新动力。坎特纳强调,在其他国家,军事部门的研究活动为民用部门的创新提供了重要推动力,反之亦然;其次,德国必须更好地利用太空旅行的潜力。太空技术和产品在民用和军事方面的广泛应用证明了太空旅行的巨大战略意义,德国有必要在欧洲层面考虑太空旅行的技术主权;最后,EFI还呼吁进一步开发德国专利商标局和欧洲专利局的数据库,例如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受专利保护的技术和相关贸易伙伴。

    不过,从旁观者的角度看,EFI对德国自身创新环境的评价或许也是一种自我鞭策。目前而言,德国依然是欧洲大陆科研和创新能力最强的地方。得益于多年来的大量投入,德国的科研机构实力雄厚,在可预期的将来会继续成为科研和创新的高地。至于转型战略提出的相关政府部门的协调,即便未来委员会得以建立,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也绝非易事,德国可能还需要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