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凡子 本报记者 王延斌
6.65亿元
山东基础研究经费由2017年的40.5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73.75亿元,增长82%,省自然科学基金规模已达到6.65亿元。
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明显”的山东省,在三年两次获得国务院督察激励之后,2023年的科技工作怎么干?1月29日,随着2023年山东科技工作会议的召开,这个问题有了答案。
山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孙海生用“锚定一个核心目标,做到三个必须,答好六张考卷,实现三个提升”的排比句作出了回答。上述核心目标是“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而六张考卷分别为:在强化党对科技创新的全面领导上精准发力,答好“汇合力”考卷;在打造战略科技力量上精准发力,答好“筑根基”考卷;在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精准发力,答好“促发展”考卷;在打造科技人才聚集高地上精准发力,答好“聚英才”考卷;在提高人民群众科技获得感上精准发力,答好“惠民生”答卷;在打造科技创新良好生态上精准发力,答好“优环境”考卷。
连续突破 “全球首款”出自山东
数据显示,五年来,山东在高能级创新平台、关键核心技术、企业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活力、科创资源集聚等方面均实现了重大突破。比如在关键核心技术层面,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下线,全球首款突破50%热效率的商业化柴油机发布,全球首款“国密算法物联网安全芯片”面世……“全球首款”出自山东,背后是该省对基础研究的重视。
据统计,山东基础研究经费由2017年的40.5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73.75亿元,增长82%,省自然科学基金规模已达到6.65亿元。
五年来,89个山东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其中该省单位或个人牵头36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重量级成果井喷离不开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人财物支持。山东省级财政科技投入连年增长,2022年达到145.2亿元,是2017年的7倍多。
盘点山东科技五年来的进步,亮点还有不少。
比如山东承接科技部科技奖励制度改革试点、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试点、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为全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蹚出新路径、创造新经验。着力破除科技评价“唯论文”顽疾,积极构建突出质效、贡献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三评”改革经验做法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不惧挑战 从19个方面画出“路线图”
在盘点成绩之外,本次会议的务实之处在于不避困难,正视挑战。
“面向国内,要认清差距,进位赶超。”孙海生分析,从区域创新看,京津冀城市群的科技创新指数以显著优势领跑全国19个城市群,6个国家级科创中心有3个落子长江经济带,一南一北的现实给山东带来了压力。而从省域创新来看,2021年山东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仅位于国内第八位,与南方发达省份差距明显……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山东科技系统直面,并加以解决。
不过,山东人有信心——该省处于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带,具有良好条件基础和巨大空间潜力,正处于创新提升的关键节点。
答好“六张考卷”,具体如何落实?会议在19个方面画出了“路线图”。
比如,如何重视基础研究?该会议提出要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强化10个山东省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建设,推动有条件的中心争创国家基础学科中心;制定省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统筹部署需求导向和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聚焦新兴产业前沿领域,布局一批跨学科、跨领域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如何让科技人才爱上山东环境?该会议提出:“人才是干出来的,不是评出来的。”要不拘一格招募领军人才,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大力推广“揭榜挂帅”“技术总师负责制”“赛马制”,赋予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科研路线决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