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10日 星期五
黄河之畔,一座新型科学城正在崛起
科研人员在利用先进的五轴Optotech铣磨机加工高精度离轴非球面镜片。齐鲁中科光物理与工程技术研究院供图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吴庆楠

    济南打破传统科研机构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灵活设置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无主管部门、无行政级别、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的“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实行理事会管理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自主化,在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与孵化、人才培养与团队引进等方面灵活高效优势,从而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春节后开工第一天,济南召开2023年“项目突破年”工作动员大会,“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又一次引来热议。在济南此前召开的党代会和两会上,这座科创城一再被提及。

    在黄河之畔,济南坐拥交通便利、人才资源、科技实力、产业基础四大优势,并在承接产业转移、配置生产要素、拓展经济腹地、提高综合实力等方面享有绝佳条件,却为何对这座科创城情有独钟?当中科院与济南携手以一座独特的“科创城”为载体深耕科技创新领域时,它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

    十余个院所落地,“全链条”科创生态初见

    2022年10月20日,“中国成功运行世界首个电磁橇”登上微博热搜。该电磁橇创造了大质量超高速电磁推进技术的世界最高速度纪录。

    电磁橇落地于济南。此外,世界最先进大气环境模拟平台——“大气环境模拟系统”也在济南开工建设。

    从“电磁橇”到“大气环境模拟系统”,从中科院高能所济南研究部到中科院空间应用技术济南研究院,大科学装置与科研院所的落地无不透露出一个强烈信号:中科院已在济南扎下了根。

    科技日报记者从济南市科技局了解到,截至目前,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已容纳了十余所“中科系”院所超过2000人的团队。

    济南为何对“中科系”情有独钟?这与其长期以来的一个梦想有关。

    一座城市的强大与科研机构的多寡息息相关,从远在大洋彼岸的硅谷到近在咫尺的合肥,都已证明了这一点。但长久以来,缺少“中科系”院所是济南人的痛。更重要的是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梦想离不开高端科创资源助力。

    按照国家发改委在“十四五”规划《纲要》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创新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在特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领域起引领作用。

    济南人深知,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比拼的是科教资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顶尖科学家队伍、国家重大战略布局,面对国内一众竞争者,济南必须全力以赴。

    2020年10月底,中科院、山东省、济南市三方签约共建中科院济南科创城。按照约定,未来中科院落地山东的项目、平台,除海洋和能源领域外,原则上向济南集聚,在中科院济南科创城集中落地发展。

    科技日报记者注意到,这座科创城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整块城市”的概念,而是分为三期规划,绵延百余里。比如在经十东路核心地段划地5平方公里,落地一批科学基础设施;二期继续向东拓展,建设配套设施和成果转化基地;而三期则拓展到了百里之外的雪野湖片区,布局未来新的重大项目。

    高端人才挥师南下,专家来了项目也来了

    魏存峰现在拥有两重身份,一方面他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大学博导,另一方面他是济南中科核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作为落地济南的院所之一,济南中科核技术研究院与中科院高能所济南研究部以“两个机构、一套班子”的方式运行。

    在中科院济南科创城里,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从总体上看,“中科系”科研院所在机构设立、技术研发、人才引进、设施建设、产业合作等落地济南过程中,引进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高层次人才团队,提升了济南的创新能级。

    空天信息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在三年前,济南在该领域的产业基础几乎为零。如今,乘着建设中科院济南科创城的东风,济南与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紧密合作,在短短三年里,打造出一条空天信息产业链:齐鲁卫星、微纳量子卫星“济南一号”“泉城一号”低轨卫星进入太空;国内首条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空间行波管自动化生产线顺利通过验收,低空监视服务网工程建成先导验证系统;200余家空天信息上下游产业链从业企业在济南集聚……

    济南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拥有从上游的晶体材料到中游的激光器再到下游的激光整机装备的相对完整的激光产业链。基于此,济南引进了中科院理化所项目,在当地打造先进激光基地,开展激光增益材料、驱动电源与新能源等一系列先进技术与产业化工作。激光基地落地建设以来发展迅速,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产业化布局积极推进,与本地企业加速融合发展。

    这些项目犹如大马力发动机,为济南,甚至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输出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也是济南引入中科系科研院所看中的。

    根据协议,中科院统筹相关研究力量、创新成果、科技产业优势资源,以研究所科研项目、平台落地济南科创城的模式支持济南科创城建设工作,打造跨学科领域的协同创新网络、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和高端前沿新兴产业培育基地。

    当众多院士专家来到济南之后,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

    济南打破传统科研机构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灵活设置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无主管部门、无行政级别、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的“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实行理事会管理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自主化,在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与孵化、人才培养与团队引进等方面灵活高效的优势,从而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62亿元资金加持,只为写好“后半篇”文章

    科学家的一纸技术,能否打动市场?很多时候,从技术到商品,资金卡住了成果转化的脖子。对济南市来说,“中科系”大项目落地了,如何转化好?资金是个问题。

    好消息是2021年11月,济南获批建设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被赋予了在科创金融改革领域先行先试的重任。而该市也在探索加快建立完善覆盖科技创新全周期的金融生态链。

    在此背景下,规模62亿元的齐鲁科学城科创投资基金于去年完成签约注册。从与中科院资本的工作对接,到最后为基金完成注册提供服务保障,济南科技部门在这只母基金成立过程中多方争取、务实作为。

    对此,济南市科技局局长陈西武向记者表示:“财政资金保障中科院济南科创城的建设,而项目转化需要社会资金支持,齐鲁科学城科创母基金成立将有力助推科创城研究成果产业化,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四链联动,助推济南强省会建设。”

    陈西武提到的“齐鲁科学城”被视为中科院济南科创城的未来升级版。

    2022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济南将积极推进齐鲁科学城规划建设,构建“山东产研院创新圈、国家超算济南中心创新圈、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创新圈、山东大学创新圈”四圈联动格局,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核心承载区。而最终的目标则指向了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济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主动作为、超前谋划,积极融入黄河国家重点战略,以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契机,积极引入国字号大院大所,投入上百亿元,力争花费十年的时间打造一座科技创新之城,为济南未来高质量发展奠定深厚基础。

    时间紧迫,一切工作都被按下了“加速键”。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建设已进入第三个年头,一批国内领先技术已经取得新突破,植物基因编辑、轻型燃气轮机、核辐射监测、高端显微光学装备等一批先进技术领跑国内,科创之城成为名副其实的突破之城。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