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波 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党委书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这为我国极地科考工作擘画了蓝图,指明了发展路径,提供了重大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极地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2014年1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雪龙”号科考船时指出,南极科学考察意义重大,是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更好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时特别提出,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
当今世界,极地作为全球治理新焦点、科技竞争新高地、海上新通道和资源新产地,已成为人类活动发展的“新疆域”。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为根本遵循,致力于为我国极地科考事业提供支撑,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发展势头总体呈现昂扬向上的状态。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自主建造具备双向破冰能力的“雪龙2”号破冰船,填补我国在极地科考重大装备领域的空白,形成了“雪龙”号和“雪龙2”号协同开展极地探测的“双龙探极”新格局,极大提升了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极地科学研究取得一批重要进展和成果,揭示东南极冰盖影响海平面快速上升的关键区域及其冰下过程机制;阐明北冰洋典型冰场各向异性显著增强的海冰流变学新机制;发现南极半岛气候敏感典型地区不同生境的微生物多样性特征;成功研发出两类极区极光雷达装置并在我国南极中山站实现协同观测。
船到中流浪更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要在我国极地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推动极地科考工作再上新台阶,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乘势而上,为加快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一是坚持政治统领,持续加强党对极地科考工作的全面领导。极地自然环境极端恶劣,风险挑战巨大,国际形势复杂。40年来,我国极地科考事业一直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起来的。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新型举国体制,弘扬“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是极地科考事业发展的制胜法宝。新时代极地工作更要增强政治意识,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在极地领域的决策部署,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指导极地工作实践。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奋斗,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更好地发挥极地业务排头兵、科技创新领跑者的作用。
二是创新发展,让支撑更牢固。极地变化影响着全球任何一个区域。要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要勇于走出“舒适区”,迎难而上。在科学研究方面,聚焦于极地冰雪与气候,极地生命过程与生态系统、极区日—地耦合与空间环境等三大主要方向,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在极地业务化工作方面,加快构建极地资源和生态调查监测与评估预警体系,让业务化基础支撑作用更加牢固;在极地后勤保障工作方面,大力推进极地破冰船、极地航空、考察站、深远营地、冰盖车队等后勤保障能力建设,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是开展极地科考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在管理方面,坚持系统观念,准确把握极地科考规律,持续激发系统工程组织管理活力。
三是全面推进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在创新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改进人才评价与激励举措,激发人才队伍创新活力。目前,我们通过科教融合政策,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签署合作协议,成功引进多名领军人才和一批青年极地科技人才。积极挖掘社会资源成立极地青年托举基金,激励和培养青年历练成长,爱党报国。在承担科研项目和极地攻关任务中,鼓励极地青年人才“揭榜挂帅”,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极地人才。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发挥这些渠道的作用,不断扩大极地人才队伍,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新征程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将在自然资源部党组的直接领导下,坚决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党的旗帜下团结一心,进一步强化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踔厉奋发,为推进我国极地科考事业全面发展,不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