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古荣乡南巴村草场牧草丰收,农牧民忙着收割牧草,为牲畜顺利过冬提供饲草保障。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摄 |
◎本报记者 杨宇航
科技特派员应该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希望以饲草产业带动高原的老百姓富起来,让他们的钱袋子鼓起来。农牧民赠送的锦旗上写着“科技支撑,冬季暖阳”,这是农牧民对草业科技的渴望,对科技特派员的鼓励与鞭策,也是我工作的座右铭和目标。
余成群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拉萨农业生态试验站执行站长
他长期暴露在强紫外线下,黝黑的脸庞上满是深深的皱纹,但草帽下双眼却炯炯有神。刚进入2023年,他又奔赴海拔3680多米的西藏试验田里,仔细观察并记录饲草的长势——而这也是科技特派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拉萨农业生态试验站执行站长余成群忙碌的日常工作写照。
35年来,余成群在雪域高原日复一日地照料着他培育的牧草新品种,这位科技特派员也被西藏农牧民称为“草行家”。在西藏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余成群和他的草业创新团队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积极服务高原农牧民,先后选育成功5个牧草优良品种,引进16个牧草优良品种,制定了8个西藏主栽牧草高产种植技术规程和标准,技术示范饲草种植面积达到10万余亩,示范带动50万亩饲草种植,使9000余户农牧民每年实现户均增收3000多元。
“国家队农民”走遍西藏74个县
自1988年初到西藏,余成群已连续在西藏工作了整整35年。今年57岁的他经常自诩为“高原农民”,他常说,要履行科技特派员的职责,在草业科学上取得突破,为高原农牧民做好科技服务工作,只在实验室肯定不行。必须要到田间地头,必须历经风吹日晒,这样才能从实际生产中获得成果。
余成群经常撸起袖子在试验田里挥汗如雨,用实际行动把论文写在了世界屋脊之上,这位在西藏农牧民眼中来自“国家队”中国科学院的科技特派员,于是又多了一个“国家队农民”的称号。
在雪域高原“上阿里,进那曲,入昌都”,余成群跑遍了西藏的74个县,行程超过百万公里。他为草业发展不停地找问题、做试验、写报告、提建议,为西藏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为西藏农业绿色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贡献智慧。“老余这辈子算是交给西藏的牧草事业了。”西藏农牧学院教授强巴央宗感叹道。
草业研究是一件枯燥且辛苦的差事,但余成群喜欢研究牧草。他说:“风吹草低见牛羊,看到地撂荒,总感觉不舒服,种上牧草多好。”无论走到哪里,他的关注点总在田间旷野的牧草上。在他眼中,牧草遍植世界屋脊,不仅是国家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要工作,而且也是西藏农牧业发展战略调整的要点,是西藏整体脱贫后衔接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做好这项工作是草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是科技特派员的本分。
将创新的“种子”播撒在高原
“余老师,您提供的饲草我种下了,长得很好,请问还能再带点种子来吗?”“余教授,我把草的照片发给你,请您帮我看看长得怎样。”打开余成群的微信,一条条和农牧民的聊天记录映入眼帘,把科研成果留在农牧民手里,帮助他们增产致富,是余成群作为科技特派员的初心。
西藏山南地区贡嘎县岗堆镇的吉纳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余成群带领团队在这里一扎几年,改变了这里千百年来散养动物的习惯。余成群团队将吉纳村251户农户的土地集中流转出来,建设了350多亩人工草地,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现代农牧结合的规模经营示范。合作社实现现金分红,户均增加现金收入1234元。
在拉萨市林周县白朗村,余成群团队帮助村民引种了黑麦草、绿麦草等优质牧草,带领农户改良草地,修建水渠,采用放牧加补饲的绵羊养殖技术,使白朗村绵羊出栏率从11%提高到30%,原本退化的草地产草量提高了两倍。
科技特派员余成群在西藏草牧业科技服务的名声越来越响,找他帮忙的人也越来越多。
2013年,日喀则市南木林县主要领导在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的推荐下找到了余成群,想请他帮助改善南木林县艾玛岗乡严重的沙化问题。余成群到艾玛岗实地考察调研后,开出了一剂“良药”:改土种草。随后,艾玛岗乡开发了高标准人工饲草基地5.8万亩。2016年,该乡373户贫困户因饲草产业年平均收入提高1700元;2017年,艾玛岗乡接到饲草订单金额达到2000余万元。村民们连连感叹,牛羊壮了,草场好了,家里收入增加了,“看到了科技特派员带来的科技力量”。
余成群说,科技特派员应该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希望以饲草产业带动高原的老百姓富起来,让他们的钱袋子鼓起来。在余成群拉萨的办公室,挂着一幅山南市隆子县脱贫致富的农牧民代表赠送的锦旗,上书“科技支撑,冬季暖阳”。余成群说,这是农牧民对草业科技的渴望,对科技特派员的鼓励与鞭策,也是他工作的座右铭和目标。
让牧草成为乡村振兴的科技羽翼
从野外采种、种植到牧草收割,再进行重新种植、收获,要选育出性状优良的牧草品种,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余成群在几十年如一日的重复工作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为西藏培育优质牧草品种,是我一生应该干的事。”
余成群是南方人,从南京大学毕业后扎根世界屋脊;他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员,却视西藏为家,活跃在世界屋脊上的生命禁区里、人迹罕至处,探索高原草业科学的奥秘。成为科技特派员后,他更是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并带出了一支过硬的团队,帮助高原农牧民种草致富。
“我们制定了燕麦等3种牧草的标准化繁育技术规范,以及燕麦等4种牧草种子的收获、清选与贮藏技术规范;研发了适合西藏特殊自然气候的饲草加工的各类技术;研究制定了25项适合西藏农区的优质牧草产业化技术规范。累计推广种草面积达10余万亩,人工牧草地单位面积平均产草量提高了30%,直接经济效益5800余万元。”余成群骄傲地说。
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余成群攻克了西藏野生牧草驯化选育,以及主栽牧草种子繁育、栽培、产品加工等草牧业关键技术瓶颈。在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的支持下,余成群及其团队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业务专长,重点围绕西藏高原生态与草业、区域发展、巩固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等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在路径上推动西藏草牧业科技创新,在理论上解决西藏草业时空拓展的技术问题,在应用上填补了西藏无自主繁育牧草品种的空白,并为西藏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和决策依据。
如今,余成群和他的草业创新团队选育出了藏饲1号、藏苜1号等5个高抗、高产、早熟的牧草品种。他们通过“种草养畜”,正在帮助西藏农牧民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