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西蒙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6月 |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得名于齐天大圣,《西游记》中孙悟空有一双火眼金睛,这双眼睛在斩妖除魔的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拥有这样一双发现万物真相的慧眼,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即便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古人也把这夙愿写入了传说故事,类似火眼金睛的元素,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
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形象
在《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中,关于孙悟空火眼金睛的由来,讲述得很清楚:
“那老君到兜率宫,将大圣解去绳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道人,架火的童子,将火煽起煅炼。原来那炉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他即将身钻在巽宫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熏红了,弄做个老害眼病,故唤火眼金睛。”
《西游记》小说原著中多次提到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第十八回《观音院唐僧脱难 高老庄行者降魔》讲到孙悟空的形象:“火眼金睛,磕头毛脸,就是个活雷公相似,慌得他手麻脚软,划剌的一声,挣破了衣服,化狂风脱身而去。”第三十二回《平顶山功曹传信 莲花洞木母逢灾》讲到:“好大圣,睁开火眼金睛,漫山越岭的望处,却无踪迹。”第九十一回《金平府元夜观灯 玄英洞唐僧供状》也写了孙悟空使用火眼金睛的情节:“大圣闪火眼金睛,仔细观看,认得是年、月、日、时四值功曹使者,隐像化形而来。”
在九十四回《四僧宴乐御花园 一怪空怀情欲喜》中,孙悟空直言火眼金睛的妙处:“老孙的火眼金睛,但见面,就认得真假善恶,富贵贫穷,却好施为,辨明邪正。”看来,这的确是一双慧眼,能够看到世界的真相与本质,如果能善用这双慧眼,便能惩恶扬善。
火眼金睛文化形象的流变
耐人寻味的是,火眼金睛并非孙悟空独有的形象元素。
在《水浒传》第三十一回,血溅鸳鸯楼后,行者武松的形象更加强悍。在这里,读者可以通过菜园子张青和母夜叉孙二娘的视角,了解武松的外形和气质:
“前面发掩映齐眉,后面发参差际颈。皂直裰好似乌云遮体,杂色绦如同花蟒缠身。额上戒箍儿灿烂,依稀火眼金睛;身间布衲袄斑斓,仿佛铜筋铁骨。戒刀两口,擎来杀气横秋;顶骨百颗,念处悲风满路。神通广大,远过回生起死佛图澄;相貌威严,好似伏虎降龙卢六祖。直饶揭帝也归心,便是金刚须拱手。”
其中“额上戒箍儿灿烂,依稀火眼金睛”一句,与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火眼金睛”在《西游记》之后的文学作品中不断流变,产生了一些新奇的形象,比如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的《八大王》这个故事,就有“发现珍宝的慧眼”的元素,只是它的载体不是眼睛,而是“鳖宝”。
这个名为“鳖宝”的奇物,有类似火眼金睛的作用,但在故事里,它却成为主人公挖掘珍宝的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时常使用“火眼金睛”一词,它从古典小说元素变成了汉语常用词汇,进入我们的常用语言使用范畴,也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不论这些“慧眼”表现为何种形式,它们的超凡功能都能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讲,火眼金睛和孙悟空的文化内涵在现代得到了新的解读,也不令人感到奇怪了。正是对这些文化元素的继承与创新,才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能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绽放光彩。
(本文摘录自《大国重器的诗意文化》,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