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7日 星期二
形成全国“一盘棋”的科技创新网络
——科技企业负责人及相关专家谈企业创新

    米 磊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西安中科硬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西安中科创星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同时,报告还提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从科技创新演进的规律来看,当前科技创新正由复杂向超复杂、高难度向超高难度、大投入向超大投入、“线性”创新向“网络”创新、单点突破向体系突破等方向演进,科技创新面临的环境也逐步向超微观、超宏观、超极端环境演进,这对于国家协同攻关的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构建一个满足新时期科技创新要求的统筹决策和协同攻关的组织协调机制。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的技术协同、组织协同、企业协同,以及与各领域融合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强。

    举例来说,第一次科技革命中出现的蒸汽机,其关键零部件数量大约为数十个。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出现的内燃机,其关键零部件数量大约为200余个,汽车的零部件数量大约为5000余个,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数量则高达2到3万个。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高端光刻机零部件数量甚至可高达10万余个。

    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的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更为复杂,跨学科、跨行业、跨主体、跨区域发展的复杂态势愈发明显。

    除此之外,科技创新从不确定性向超不确定性方向演进,研发周期从中长周期向超长周期演进,例如航空发动机研发创新周期大约为30年,中间可能出现的诸多变化都深刻地影响着创新主体的决策判断和行动基准,原有的科技创新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要求。

    基于此,需要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建立权威的科学决策指挥体系,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强化跨领域、跨学科、跨主体、跨区域协同攻关,形成全国“一盘棋”的科技创新网络,来应对科技创新全维度超复杂性演进趋势。

    从国际竞争形势来看,全球科技创新进入了体系化较量的关键时期,当前大国皆以“举国”之力,来抢占未来全球科技制高点,我国亟须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体系化竞争能力。

    如今,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

    例如,美国在半导体、光子技术、可控核聚变、航空航天、生命科学等众多前沿领域,搭建了一个联结政府、大学、研究机构、工业企业和军方在内的协同创新网络,形成了强大的创新合力,牢牢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2021年,为推动科技企业向未来产业发展、确保未来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导地位,美国组建了一个革命性跨部门协同的新组织——未来产业研究所。未来产业研究所通过灵活的知识产权条款等举措整合激励美国学术机构、科技企业、国家实验室、联邦政府、非营利组织等政产学研多部门创新力量。该研究所作为美国创新体系的关键力量,在加快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和相关教育等单一领域创新的同时,通过交叉领域的融合,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支撑了未来产业发展。

    回首历史,我国立足不同发展时期的中心任务,曾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实现了团结社会各界最优势的力量共克时艰,赢得了不同阶段的胜利。

    面对科技创新这场“大会战”,我们必须凝聚以新型举国体制助力重大科技创新的更大共识,建立新的“硬科技统一战线”,在顶层设计上加强科技创新整体规划、“一盘棋”部署,构建系统、完备、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提升整体效能。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系统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由国家主导的科技创新发展短、中、长期规划和具体项目,提升科技攻坚和应急攻关的体系化能力,引导科技创新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创新发展。

    举全国之力、聚八方之智,团结起战略科学家、硬科技企业家、高端工程师、硬科技投资人等能够团结的一切力量,聚集“政、产、学、研、资、用、孵”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形成新时期的硬科技“举国力量”,瞄准生命、信息、空间等事关我国战略安全的重点产业,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着力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可控且具有极高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的关键“卡脖子”技术,培育一批能够对未来经济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且有望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我们一定能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