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君 李 宏
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气候变化形势严峻、数字转型工作复杂等多重挑战,为此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力量,不断推动开放科学与国际合作,各国携手解决共同挑战和科学难题至关重要。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各国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让团结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对抗、包容代替排他,共同破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课题,共渡难关,共创未来。”这为全方位、深层次推进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指明了方向。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气候变化形势严峻、数字转型工作复杂等多重挑战,为此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力量,不断推动开放科学与国际合作,各国携手解决共同挑战和科学难题至关重要。
科技创新合作面临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增长态势出现疲软,各国都在寻找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将科技创新视为重要的突破口,科技领域因而呈现国际合作与竞争交织并存的复杂态势。
一方面,人类社会对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需求前所未有。从探索星辰大海到通信技术迅猛发展,从解决个体健康难题到改善人类整体生存环境……新技术、新突破及其催生的新应用、新体验正不断改变生活的方方面面。环顾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为各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国际科技合作成为各国共同加速科技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等全球性挑战的出现和加剧,各国纷纷希望通过国际科技合作来应对全球性挑战。
另一方面,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又面临着一些国家意欲限制其竞争对手发展的“单边主义”和“阵营化”行动的挑战。
多措并举构建合作新格局
科学无国界,创新无止境。科技创新,离不开国际视野和全球思维。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既是深刻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度把握世界科技变革规律的必由之路,更是深入推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未来,我国应继续倡导合作、共赢、团结、包容的开放精神与理念,通过高水平、高质量的科学知识交流和技术创新合作,与各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是站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打造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人类发展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解决环境、能源、健康等问题,从根本上需要依靠科学技术,需要各国科学家长期不懈地联合攻关,需要更加广泛深入的国际科技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的更高愿景,超越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差异分歧,是凝聚发展共识、破解治理困境的思想指引。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应加强统筹谋划,以开放、团结、包容、非歧视的姿态开展合作,构建人才、技术、项目、平台等方面全方位、深层次的国际合作格局,为促进全球科技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二是秉持“合作共赢”理念,拓宽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之路。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并进一步扩大科技领域的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共赢的科技合作,更好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瞄准全球主要创新大国和关键小国,结合我国的各类创新需求,精准选择合作领域,开辟多元化科技合作渠道;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国科技创新“走出去”,面向“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推广转移具有“适用性”或“包容性”的技术;完善多边合作机制,加强与国际标准化机构和联合国全球技术法规机构间的合作,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重新布局合作伙伴,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体系。
三是激发科研要素流动活力,提升开放环境及国际合作的专业化保障服务能力。着眼细节,为科技人才出入境提供便利,推动外事服务、外国人才服务、法律咨询服务等科技保障类工作更加专业化、国际化,为集聚国际人才和国际创新资源营造富有吸引力的环境;依托我国的大科学装置平台、科研网络平台,主动发起全球性的创新议题,加速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助力全球科学家扩大科研合作的范围;联合各国的相关科技管理机构,共同打造系列国际科技合作传播产品,在全球范围讲好“中国科技故事”,提高中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